这两个月因为一些事情耽搁了计划,人啊一旦放松了就很难找回原来的节奏。还是要对自己严格些。后续会陆续补上。
这本书其实也是买了很久,直到最近有看一部电影《遗愿清单》触动我拿起了这本书。死亡这件事对于我们似乎是很遥远的,也是不愿提及的话题,就像作者说的即便作为医生对于这条必经之路,了解的太少了……人生的最后一道考题就是如何面对死神的召唤,我们都可以从这本书中了解一二。
作者是一位美国著名的外科医生,阿图·葛文德。白宫最年轻的健康政策顾问,这本书也是很多大咖极受推崇的。葛文德医生不仅医术高超也有非常棒的文笔。书中一个又一个的故事阐述了作者的观点。我花了很少的时间就看完,却一直没有分享,看完书之后我思考了很多,有关于已经走向衰老的父母,有关于未来不可避免经历衰老的自己,对于自己未来的人生终点对反而如释重负。
今天科技、医疗的发展让高龄不再是稀缺价值,而“活到100岁”而这是要付出代价的,许多情况下器官的衰竭带来不可逆的慢性疾病给生活带来很多的不便。生命的衰亡不再是一个悬崖式的陡坡,而是一个缓慢的下坡路,中间会有一些小低估深也会有小坦途。这是因为一些慢性病(如肺气肿、肝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等)的衰亡模式改变了。随着社会发展,一旦老年人经济上有办法独立,他们更多选择社会学家所谓的“有距离的亲密”-也就是保持独自居住的舒适。作者介绍了美国养老机构的历史发展和变化,从工业时代的救济院发展到疗养院,以及现在功能设施齐全的优秀的退休老人社区、老年公寓。去机构化的老人之家,使得更多的老人能在“家”得到更好的护理,也能实现生命的价值、选择的自由和权利得到了维护,而不是以安全之名夺走他们的自主性,为了让他们过有价值的生活而扩大选择的范围。作者通过比尔·托马斯改造疗养院的故事生动的告诉我们无需因为生活需要帮助就牺牲自己的自主性。他通过在房间摆放植物、拔掉草坪开创菜地和花园、引入猫和狗改善了疗养院的厌倦感、孤独感和无助感。不仅降低了残障老人的死亡率,更重要的是赋予了他们生活的价值感从而提升了幸福感。引用作者的一段话“我们所要求的就是可以做我们人生自己故事的作者。故事总是在改变,在生命的历程中我们都会遭遇无法想象的困难。我们的关切和愿望可能改变,但无论发生什么,我们都希望保持按照与自己个性和忠诚一致的方式,塑造自己的生活。”即便是迟暮之年,我们也依旧希望按照我们自己的节奏选择。
另外一个议题是“什么时候努力医治,什么时候放弃治疗”貌似是电视剧里常有的催泪情景,病人在ICU里抢救,电除颤、胸外按压医生下了病危,插管靠呼吸机维持生命体征,子女面临选择时坚持还是放弃。葛文德医生说这是现代社会才有的悲剧—当无法确定还有多少时日时,我们想象自己拥有的时间比当下拥有的时间多的多的时候,我们的每一个冲动都是战斗,于是死的时候血管里流着化疗药物,后头插着管子,肉里有新的缝线。在生命走下坡路的最后阶段过多的干预治疗导致了生命最后一周的质量非常差。包含他父亲最后的化疗选择反而是他体重急速下降、呕吐、神志不清,无法享受和家人一起的幸福温馨时刻。在美国,善终服务提供了另外一个版本的最后时光,姑息治疗专家会给一些生命末路的病患建议的善终服务。姑息护理人员会进行谈话,了解病人的服药情况,尽量了解什么对末期病人是最重要的(比如清醒的看球赛、自己上厕所、或者是参加朋友的婚礼),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愿望(比如调整各种药品的使用剂量得到更多清醒时刻、增加一些辅助设备实现更方便的如厕、以最好的状态参加婚礼)。甚至出现特殊状况如何处理,姑息护理人员会定期拜访,以便检查状况。最后时刻到来之际,会守在病人身边并处理后事。
当然,什么时候从为时间而战转向争取人们更珍视的事物—同家人在一起旅行或者享受巧克力冰淇淋。这种断点讨论的时机和方式非常重要,这需要非常棒的医生。即便在美国的文化和护理环境依然不容易。要在人的必死性方面谋求共识,并以生命尊严和保持有意义生活作为生存追求,医患双方都面临着学习的任务。我遇到过的大部分医生都还是家长型的和资讯性的,家长型典型的特征是:我最明白你就应该听我的;资讯型的医生好一些:你有两个选择,方案A方案B你选择哪个?但是其实你完全不知道怎么选。而还有一种解释型的医生,他/她帮你确定你想要的是什么。帮助你找到什么是对你最重要的,以此来告诉你哪个方案能帮你优先实现目标。这样的医生真的太少了,至少我还没有遇到。希望有更多的医生能看到这本书,重新定义医生的职责是助人幸福,在干预治疗只有满足病人个人生活的更大目标时,干预带来的风险和牺牲才是合理的。
书中最后一部分探讨了两个哲学问题,1)什么是勇气。在年老和患病的时候,人至少需要两种勇气。第一种勇气是面对人终有一死的事实的勇气—寻思真正应该害怕什么、可以希望什么的勇气。令人却步的是第二种—依照我们发现的事实采取行动的勇气。比如问:最大的恐惧和关心有哪些?最重要的目标有哪些?愿意做哪些交换?不愿意做哪些交换?2)卡内曼的“峰终定律”:体验自我平等地忍受每时每刻的体验,而记忆自我事后几乎把全部的判断权重放在两个时刻上即最糟糕的时刻和最后的时刻。我们最终的目的不是好死,而是好好地活到终了,在人生的最后一刻拥有幸福和圆满。
这本书最重要的意义是让我们了解衰老是一个怎样的过程,那些迟缓、健忘、依赖的状况让我们更能理解并照顾好身边的老人。思考死亡是为了活得更好。《遗愿清单》(这部电影不错,大家有兴趣可以看一下,话题沉重但表现手法还是很多欢乐的)不应该在医生宣布开始倒计时才动手,而应该在每个当下,努力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在人生的最后时刻觉得此生无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