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手这个新班级的最初,一丝焦虑悄然萦绕心头。这份不安,源于多重因素,也让我对未来的班级工作既期待又忐忑。
一、初接新班:源于“高标准” 的压力
这份压力,首先来自孩子们的前任班主任—— 那位在全校公认的优秀教师。她不仅对工作满怀热忱、班级管理井井有条,语文学科的教学更是一丝不苟,二十余年的教学经验让她的课堂充满魅力,我由衷地欣赏她。
遗憾的是,因教育局缩编与财政压力,全校九名代课教师(包括她在内)均被辞退,这无疑是学校的一大损失。也正因她打下的坚实基础和出色的教学,无形中给了我一份沉甸甸的压力。更让我有所顾虑的是,听闻班里有几位“特殊” 学生:王校长的三位亲属、她自己的三位亲属,还有教研室的一位,这让我有了一种被高度关注的 “压力感”,更担心家长们会不自觉地将我与前任老师比较。
二、开学小插曲:一场“留住学生” 的考验
开学前的小插曲,更让这份压力雪上加霜。数学老师接管暑期工作结束后,将我拉进班级群。当晚,她在群内发布了班主任更换的通知。而我当时正与前任班主任深入沟通班级情况,结束时已近九点,又因其他事务忙碌到深夜十一点,疲惫之下竟忘了查看群消息。躺在床上,我还在反复琢磨着与新学生的第一次见面该说些什么。
第二天,校长一句“你不是班主任吗?怎么不在群里说话?好多学生都想转走了”,让我瞬间清醒。我赶忙解释了自己的思考与沟通情况,并截图为证。校长笑着说要 “一鸣惊人”,留住学生。于是,我立即在群内进行了自我介绍,并发布了一份问卷调查,坦诚地与家长沟通。这番及时的互动,终于让家长们悬着的心放了下来,开学时学生们的状态也十分稳定。
三、课堂用心:用“共情” 打破刻板印象
为了不负这份信任,也为了接住前任老师的“接力棒”,我在备课上格外用心,试着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他们的需求。第一节课讲解《古诗三首》时,我花了大量精力梳理孟浩然、苏轼、辛弃疾的生平经历 —— 我始终认为,唯有了解作者,才能真正共情其作品。
课堂上,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我还特意找来相关的动漫视频,将诗句转化为生动的画面,帮助他们理解记忆。效果出乎意料地好,孩子们很快就背会了古诗。后来王校长见到我,还笑着说:“你这课上得很精彩!我去年跟着学生背了好多遍都没记住的诗,这次居然记住了。”
四、学生成长:用“关注” 替代说教
班级里也有让人惊喜的成长故事。有位学生刚进班时表现随意,听课不专心,读书笔记也未完成。我私下提醒了好几次,效果都不理想。偶然想起前任班主任说过他画画很棒,于是在他出色完成一次绘画任务后,我承诺到校后奖励他一个小蛋糕。周五兑现承诺后,他的变化立竿见影,听课变得格外认真。这件事让我深刻体会到:老师的用心关注与良好的师生关系,远比单纯的说教更有力量。
五、意外收获:从孩子身上学会“转念”
还有上周延时课后锁教室后门的经历,也让我对孩子们刮目相看。后门的锁有些顽固,我尝试多次都未能锁住,便提议放弃,等换锁再说。一旁的那位同学却很执着,还引用了我们课堂上讲过的“丁香结”,说这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小难题。只见他换了个角度尝试,轻轻一扣,门竟然锁住了。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有时成年人的思维容易陷入刻板,而孩子们这种多角度思考、不轻易放弃的精神,恰恰值得我们学习 —— 转念之间,天地真的会更宽广。
从最初的焦虑到如今的从容,这段新班的启程之路,充满了挑战,更充满了惊喜与感动。我知道,这只是开始,未来我会带着这份初心与感悟,和孩子们一起,在成长的路上继续坚定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