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那些被暴露的人性

一个刚好爆发在春节的疫情,让我们过了一个最冷清的新年。

要说恐慌,我们似乎特别冷静,每个人都在家利用网络寻找口罩酒精,以求自保。

但说冷静,我们似乎又特别恐慌,听说双黄连可以抑制新型冠状病毒,一天之后,几乎所有药店都因抢购而缺货。

而这一幕,早在2011年就被一部外国电影“预言”。


这部拍摄于美国的电影,讲述的正是一种新型致命病毒席卷全球,一时找不到治愈方法的故事。



《传染病》

2011美国上映,豆瓣 6.9分 烂番茄 6.6


第一个“预言” | 封城

在香港机场,贝丝带着轻微咳嗽登机,准备回明尼阿波利斯,随后镜头给了登机柜台的花生一个特写。

这是贝丝登机前碰过的东西,似乎预示着病毒的传播即将开始。


回家没几天,丈夫托马斯便接到了儿子重感冒,要去学校接回家的消息。

然而一打开门,见到的却是贝丝倒地抽搐,并且送往医院不治身亡。

紧接着,便是儿子遭遇不幸,全球大规模出现病毒感染体,但医院手足无措,没有治疗的办法。


这种握手都能感染,死亡率又高的病毒,让大家陷入了恐慌。

托马斯不幸中的万幸,身体自带抗体不会被传染,但此时州界封锁,城市被隔离,可能会被感染的女儿,没办法离开这里



第二个“预言” | 抢药

在这部影片中,香港是病毒起源。

前往香港调查病因的女医生,又被一名香港医生挟持作人质。

要求美方研究出疫苗,必须立马送来交换,拯救本土被感染的病人。


有人认为这部电影评分低,就是被片中香港的戏份影响。


因为部分影迷觉得自己的国家被黑,有些愤愤不平。

故事回到美国,一名记者在社交平台谎称自己被感染。


在上传了自己喝连翘的视频后,让网友们为他见证:明天会不会好起来。

第二天,这名记者当然没事,但却借此机会,散布对政府和医疗机构不利的舆论。


这时,疫苗还没研制出来,大家的恐慌越来越深。

纷纷跑去药店买连翘,当得知份额有限,开始一拥而上哄抢。

巧的是,最近被抢购的“双黄连”的成分中,就有连翘。


最后人民日报出来辟谣,双黄连对于无感染者或许有抑制作用,但对感染者无效。

疫情期间,频繁外出也会加大感染率,多少双黄连也救不了你。

影片中的连翘也是记者拿来博眼球的工具。


自己能够引导1200万粉丝的舆论,让他颇感骄傲。



第三个“预言” | 病源

故事的结局又拉回了故事的开头。

一只猪不慎吃下了蝙蝠掉下的一小节香蕉。

接着被宰杀,送往香港的餐厅。

此时,在这家餐厅处理病毒猪的主厨,突然被邀请合影。

影片开头第一个感染死亡的贝丝仅仅是与主厨握手合影,便将病毒带回了家。


而我们现在所遭遇的新型冠状病毒,据说就是从蝙蝠而来。


但其实蝙蝠对森林、植物的生态系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平衡作用。

只是自身携带多种病毒,不适宜作为我们餐桌上的一道菜。

号称“什么都敢吃”的野外探险家贝爷,在一次探险中烤蝙蝠,也是足足烤了4小时才敢吃。

所以,蝙蝠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些人嘴太馋......

第四个“预言” | 疫苗

影片中的季节是冬季,处境与我们无异。

低温度有助于病毒的发展,如果没有疫苗,我们是不是只能期待夏季的到来。

借着高温,让病毒自动消失。

这部电影说不上多么让人惊艳,但好在逻辑清晰,容易理解。


而且故事的最后,疫苗被研制成功,开始投入使用

也许这就是《传染者》为什么评分低,却突然爆火的原因。

因为它有我们最希望预言实现的结局,并且一定程度上演出了我们的生活。

而现在的我们,只能被迫在家办公,不敢轻易出门;大部分人收入急剧缩减,却毫无办法。

但我们相信漫漫长夜会迎来灿烂的白昼。或许就在明天。

耐心等待是我们对一线医护人员最大的支持。

END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