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人”精神,认真你就输了

我们都是被分成两半的人,一边热爱生活一边憎恶生活。——阿伦·瓦兹

1.

“早安,打工人!”

每天早上我醒来点开朋友圈,总能看到清一色自称“打工人”的朋友,用互道早安的方式开启新的一天搬砖生活。那感觉,简直让人如沐春风。

“打工人”这个梗火了之后,我看到很多人吐槽说这是什么升级的社畜精神,什么丧文化之类的负能量。恰恰相反,我觉得“打工人精神”是一个充满了乐观主义的文化现象。

道理也很简单,说明现在的年轻人已经深刻意识到了自己工作的意义所在。

过去,年轻人把工作称为“干事业”“拼前程”,听着就是满满的正能量。确实,那时候社会风气很纯粹,你努力就是会有回报,你加班就是会得到补偿的。

可现在呢?

“大人,时代变了。”年轻人醒悟了。

不论我从事什么工作,只要我没有掌握生产资料,没有拿到公司一毛钱的股份,那我就只个出卖时间换取报酬的劳动者,仅此而已。

以前我看各种励志的职场鸡汤文,看的那叫一个热血沸腾,巴不得放下手机就冲到公司干他个三天三夜。仿佛只要我足够努力,“升职加薪迎娶白富美”就是只是时间问题。

可后来我逐渐清醒过来,我越努力,收益更大的大概率是我的老板。

而三年后迎娶白富美的,恐怕也不是我,更可能是他。

2.

很多朋友初入职场时,对于工作的认知还停留在奉献,热忱,梦想等等的层面,直到被被社会一顿毒打才明白,自己太天真了。

资本家的嘴,骗人的鬼。

为什么你的领导没事就喜欢开会勾勒蓝图?因为画饼的成本无限趋近于零,而团队士气高昂带来的收益,却又高的惊人。

哪怕有一天,你的领导“独具慧眼”,把你从打工人进化成了打工总监,也别忙着感激涕零。

他可能只是希望你在更高层的岗位上,可以奉献更多剩余价值,并且带动整个团队也能产生更多剩余价值。

只可惜,这一套,已经对年轻人不管用了。

一系列数据表明,90后的离职率,已经甩下80后和70后两条街。

大家终于认识到,自己就是一打工的。少跟我谈情怀,我丫就是赚钱来的。

努力拼搏?那是骗人白嫖加班的。

无私奉献?不就是要榨干我的青春。

集体归属感?呵呵,裁员的时候怎么不谈了?

我从来不是什么“奋斗逼”,我就是个打工人,我只做打工人应该做的事情。不好意思,您要画饼?麻烦左转去楼下的早餐铺,谢谢。

3.

打工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但你又不可能不打工,最终只能在被剥削的道路上一路走下去。

没有人愿意当废物。但是你走上社会以后才发现,当不当废物这件事,不是个人能左右的。

这种自嘲,揭露了当代职场人无奈的生活现状:

想要过上舒服的日子,要么你摇身一变成为资本家,要么你卷赢其他打工人。

可,这一切谈何容易呢?

创业是个九死一生的苦差,而卷赢其他打工人,更是难上加难。

你一刷朋友圈,发现女性朋友个个混成了名媛。而她们的伴侣,正是你当年瞅不上的臭屌丝。

翻开公众号列表,营销号们怒而高呼,“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

这时候你才赫然发现,原来其他人的“打工人”只是自嘲,只有你是名副其实。

不过,就像罗曼罗兰说的那样,“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打工人精神和丧文化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丧是被动的,是认命的。但人们玩打工人的梗,这个行为却是主动和积极的。

它更像是一种心理学上的“自我保护”机制。通俗解释就是说,当一个人放弃对自己的期待值,甚至劝说他人一并放弃的时候,你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轻松。

如果我不努力,难受的并不是我,而是我的老板。

至于什么“成功学”、“消费主义”,通通跟我没有关系——我只是一个打工人,别想骗我的钱。况且我根本也没有钱。

那些天天把打工人挂在嘴边的,其实生活中比谁都活的通透。正因为无惧,所以才会肆意调侃。

毕竟,真的为生活所苦的人,是说不出一个苦字的。

作者简介:西门君,前《跑男》一二季现场导演,《我的才华不是拿来取悦你》作者。公 众 号《西门君不吐槽》。关注我,毒鸡汤管够。商务合作请私信。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