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于天地之间,是万物之灵长,然而在茫茫人海里,有几个不感受平凡?重要的是,在这平凡和平淡中,仍旧要保持顽强,这是对生命力的追求和诠释,是地球上最可宝贵的。诗人余秀华已经出过《我们爱过又忘记》、《在这摇摇晃晃的人间》等几本诗集,她的诗有很多是自抒怀抱,虽然经历过脑瘫后遗症的嘲笑和艰难,丈夫的背叛,但是在诗里,在字里行间有她对生命特殊体验,有对爱与尊严的热情和捍卫,她的人是丰富的,顽强的;她的作品,是真正能接地气,是真正有现实痛感的作品。正如她在诗里说:“我也有过欲望的盛年,有过身心俱裂的许多夜晚,但是我从未放逐过自己,我要我的身体和心一样干净。”
简单分析一首咏物诗《一棵稗子》。
它终于活到了秋天,果实累累
这些细小的果实中空,如一个个谎言
谎言多了,秋天也不得不来
麻雀来,啄了几颗,不见了身影
它的身体歪一歪,重新竖好
更多的果实留在那里
像一串沉重的哀伤
一棵野草结果是一件不合时宜的事情?
它的身边也有许多这样的稗子
在这荒芜了的地里
一起分担月光的白
《一棵稗子》是一首令人感动的短诗,意思非常简单,但是却刻画了稗子和它所象征的人格尊严,这自然使我想到作者本身的脑瘫后遗症的病患。古人云,知人论世,作者没有这份生命的缺憾,也很难会出现这样简单又深刻的小诗。
从表现的情感看,《一棵稗子》比较苦情凄美:对于有生命缺陷(稗子和稻子样子类似,但是属于杂草)的植物,她笔下有挣扎、哀伤和自卑。她写到“这些细小的果实中空,如一个个谎言”,“它的身体歪一歪,重新竖好”“像一串沉重的哀伤”,“一棵野草结果是一件不合时宜的事情?”然而最终,展现了对于生的热情与渴望,体现了人生命的尊严,“一起分担月光的白”。
作者的写实和写意处理得很好。
写实。“麻雀来,啄了几颗,不见了身影/它的身体歪一歪,重新竖好”。诗人笔下所描写的稗子既是自然大地中的那棵野草,细节真切得如一段优美的录像;又是自己心中自我的投射;又是沾染了人性人情的象征物,在诗人的心目中,她理解这种往往在稻田中被删刈的杂草,把它作为自我的象征。
写意。“它终于活到了秋天,果实累累/这些细小的果实中空,如一个个谎言/谎言多了,秋天也不得不来”。诗句中夹杂着拟人和比喻,仿佛秋天为稗子的“谎言”而来,慨叹的是人世间多少时候,多少人们,活在谎言中,被谎言胁迫着人们是可悲的。
结合。最后在《一棵稗子》中,诗人问到:“一棵野草结果是一件不合时宜的事情?然而,诗人有了自己的答案,“它的身边也有许多这样的稗子/在这荒芜了的地里/一起分担月光的白”。带着特有的哀痛和凄美,仍旧在歌颂存在的美好。
同样作为咏物诗,清代才子袁枚曾经写过:“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青苔》的诗意和《一棵稗子》的主旨大同小异。前者是赞美那些环境不利或自身条件不好的人,不甘于平凡努力绽放生命自强自立的人格,鼓舞了那些环境不利而努力绽放的人;后者是作者自抒怀抱,与青苔那种在少得可怜的养分中,依然焕发生命活力的顽强精神相比,稗子的精神更加凄美而展现尊严。
诗人的脆弱属于她自己,坚强和高傲也属于她自己,最后这些人生的磨难被她用精神战胜,就像春蚕咀嚼桑叶一样,吐出明亮的丝,织成生命的绸缎,值得读者流连于那美丽的图案和致密的纹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