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安全感?这似乎是小孩子才有的表现,小孩为了让大人陪在身边,一会儿看不到就会大哭大闹。有时候老人也像小孩,只要你不按照我的意愿去做,我就会不高兴,流眼泪,甚至以死相逼。
缺乏安全感,哪里只是老人和小孩的专利呢?
往下读,后面的内容很打脸哦!
我们总是感慨:为什么生活中难以找到真正的快乐?不要总怪罪别人,其实让我们不快乐的,不是别人,正是我们自己。有时候就是自己极度缺乏安全感,才让自己的生活举步维艰,处处碰壁。
有一个女孩,认识了一个优秀的男孩,很快进入热恋。女孩觉得这个男孩就是她想嫁的人,同时对男孩的爱就更牢固了。男孩和同事、朋友吃顿饭,女孩都要随时知道。男孩的手机响一下,女孩都要看一下,生怕有什么幺蛾子夺走了自己的男友。女孩要男孩随时接听她的电话,向她汇报自己的行踪。只有当男孩在女孩面前成为透明人,女孩才觉得男孩真正的属于她。这种以爱为名义的挟制最后让男孩望而却步,提出分手。
这是爱吗?女孩因安全感缺失才会做出这样令人反感甚至难以忍受的事情。
这里面有没有你的影子?或者你的爱人、周围朋友的影子?
正如台湾身心灵作家张德芬在《遇见未知的自己》系列作品中的一个金句: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世界只是你眼中的世界,当你挽留不住一段感情时,也许更应该向内观望,而不是诉诸于外。
强在大城市里打拼,每天早出晚归,在地铁上就有2、3个小时的通勤,加班工作已是常态,有限的薪水除了各种吃住花销所剩不多。强慨叹:什么时候能在城市里买一套自己的房子,才算在这里真正站住了脚跟。所以,强的目标就是拼命工作,拼命挣钱。
买上房子了,强的漂泊感就会消失吗?强的安全感是来自于那套还没见到的房子啊!
下班之余,梅的最大爱好就是悠闲地在网上买买买,因为这可以让自己更放松。通过货比三家,了解各种渠道,梅淘来的衣服、包包、饰物总是别具一格,成为同事们争相请教的资本。梅觉得,拥有不同的东西,得到别人的认可,让她很满足。尽管她工作了四五年了,还是个月光族。
其实,我们很多人都会有这种时候:面多变幻难测的生活,总想手里牵一根风筝线。虽然风筝在天上高高地飞着,手中有线就踏实。
这根线就是我们想要的安全感。
对你来说,这根线是感情、健康、工作、金钱、孩子、还是物质?
安全感让我们无所适从,或者用虚假的勤奋、偏执的掌控、疯狂地消费、甚至胆怯地拒绝来掩饰。而当夜深人静时,没有安全感的内心就会充满负罪感、愧疚感、焦虑甚至愤怒。
张德芬讲过自己的一个故事:她经历了第二次婚姻。和先生感情较好。先生的工作离家远,应酬很多,经常要喝酒。曾经有一段时间,张德芬只要打电话,先生说那边在喝酒,她就非常着急担心,后来很生气,对着电话大喊大叫:“你怎么这样不爱惜身体?给你说了很多遍,为什么这样?”先生也不知该怎么回答,两人不欢而散。
几次过后,张德芬开始反思:为什么对先生的关心,本来出于爱意,最后竟成了质问甚至指责?她最后惊讶地发现:自己之所以对先生的健康很焦虑,从内心深处,是害怕失去先生。害怕失去现有的平安、宁静的生活。最终是自己的心里缺乏安全感。这样一想,她反而有更多勇气去看自己在黑暗中的情绪,让那种情绪显露出来,接纳它。
最后她告诉自己,担心是最坏的礼物。既然不能控制未知,既然也表达了自己的感受,接下来就平静地面对好了。她超越了自己,觉察并摆脱了恐惧。
由美国演员费·唐纳薇主演的《亲爱的妈咪》,是把自己的安全感投射到孩子(养女)身上的典型例子。影片中,好莱坞赫赫有名的女明星琼·克劳馥外表光鲜耀眼,可是却因为酗酒、性、财务、事业等问题接踵而至,最后情绪失控,歇斯底里。她把自己的疯狂和沮丧发泄在自己的养女身上,折磨她,让其小小的心灵不堪重负。对孩子的控制,有时候也是一个人内心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那么,怎样才能增强自己的安全感呢?
古典的《拆掉思维里的墙》提供了6个妙招:小范围的冒险;远离那些太容易获得的安全感;珍爱生命,远离恐惧;做一个恐惧保险箱;做成功日记;面对恐惧,触底反弹。
我的理解是:不要总在自己的小圈子打转,把目光从自己转移到外在的世界。
安全感是给予别人才能获得的,而不是从别人那儿索取就能获得的。
比如我们能不能主动看看哪些人需要我们的帮助?哪些事情我们不用庸人自扰?即使到了最坏的情况,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哪些事情证明我们可以做到?
缺乏安全感就像在阴影里的身体,怕冷,不如索性到有阳光的地方,到有阳光的人群里,听一听别人的笑声,问问她怎么那么快乐。然后,看到那些需要支持鼓励的人(周围这样的人真的有啊,还很多),给他们一个坚定的眼神,一个有力的扶持,相信你的内心更安定,也更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