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16 人之所有 VS 人之所是

原文摘录:

自我状态的分道扬镳,产生了两种实存的生命情态:“人之所有”(having)与“人之所是”(being).

在“人之所有”的生存情态中,我跟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占有、据有或拥有的关系,我要与每个人、每样物接触——包括我自己——都是我的财产。

在“人之所是”的生存情态中,我们必须分辨两种意涵。其一是跟“有”的生存情态相对照的......意味着活泼与对世界的真诚关切。其二是跟“外表”相对照的,其所指的是真正的本性,真实的实在.....


在“人之所有”的生存情态中,“我有一份工作”,表示 我用我所拥有的工作来定义“我”这个主体。主体不是“我自己”,而是“我所拥有的职业”,在这层意义上职业等同于一份财产,这种疏离的经验,会让一个人天天戴着面具、穿着盔甲上班。他们失去了反应能力,也失去了为自己行为负责的能力。

在“人之所是”的生存情态中,“我自己”就是我活动的主体,活动的全部,我是不必戴面具的,在工作上随性又随兴,有着充分的反应能力。

前者不断过在进行自我意象的实现,如行尸走肉,疲惫不堪;后者才是真正的自我实现,活泼又自在,自信满满。


核心转述:

人之所有-having,我跟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占有、据有、或拥有的关系,我有一份工作,表示用我有的工作来定义“我”这个主体。主体不是“我”,而是“我所拥有的职业”。等于一个人天天戴着面具、穿盔甲上班,失去了反应,也失去了为自己行为负责的能力。生活在自我意象(想象的自己)中。

人之所是-being,其一是跟“有”的生存情态相对照的......意味着活泼与对世界的真诚,其二是跟“外表”相对照的,其所指的是真正的本性,真实的存在.....“我自己”就是我活动的主体,自我实现,活泼自在。

个人体验:

人之所有的状态,生活在自我意象里,想象中的自己,是飘着的,被社会裹挟,被家族的期待裹挟、被文化裹挟等等,惟独没有自己。

人之所是的状态,我就是我,我是所有行动的主体,真真实实地存在,真真实实地生活,职业只是我做为主体的一个载体,我可以在不由的职业里游走,做真实的我。

就像现在大家都在说内卷,为什么卷呢?无外乎被大势,什么有前途、什么赚钱,一古脑,不管三七二十人,跟着大人流向前去追逐,压根没有考虑这是我想要的吗?这是我适合的吗?在追逐中慢慢失去自我。

如果想人之所是,就得先停下来想一想,真实的我是什么样,我想要什么,外面的世界怎么样,我可以做什么,在这之间找到一个平衡。


行动指引:

想想我的人之所是(being)是什么呢?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一、霍兰德理论的缘起 早期生涯咨询大致遵循着固定的几个步骤,柯来兹曾嘲讽为“三次面谈,一团迷雾”。 第一次面谈:按...
    缓慢不息阅读 3,524评论 0 3
  • 最近在看一些生涯规划的东西。看到金树人老师有关生涯现象底层的两种生命情态。 一是自我实现vs.自我意象实现。 “自...
    春暖花开LittleHui阅读 102评论 0 0
  • 作者:金树人 出版时间:2007.6(2021.2重印) 出版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阅读进度:84/379 摘...
    雪糕不是雪阅读 221评论 0 2
  • 在“人之所有”的生存形态中,“我有一份工作表示”,表示我用我拥有的工作来定义“我”这个主体。主体不是“我自己...
    蜗牛的美阅读 281评论 0 1
  • 在15岁那年,阿图尔·叔本华(1788——1860)和父母一起进行了为期一年多的欧洲之旅。为此他答应父亲将来以从事...
    仁瓦特阅读 2,640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