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言里的暗示信息
心理学里常常谈到两个词:意识和潜意识。
意识是我们可以感受到的思想。潜意识却是我们无法触摸的。
通常情况下,心理学认为潜意识才是控制你长期行为的根本,也就是说,如果真的有命运这回事儿,那就是潜意识了。
这样来看,语言本身就是意识的化身,而其背后的秘密却是我们的潜意识一直在解读的,这就是重点。
比如,这些语言几乎构成了我们养育孩子的日常:
孩子端一杯水,很多人会提醒:“当心,别洒了!”
孩子写作业磨蹭,很多家长会说:“快点写,再磨蹭十点之前又睡不成觉!”
大多数家长都没有意识到这些都是负面语言,更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为负面语言的狂热爱好者。
似乎提醒即将发生的坏事就是我们的天职,我们不提醒就是没尽责。
有的家长疑惑了,不这么说怎么说呀?大家不都是这么说的吗?
墨菲定律告诉我们: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问题出在家长和孩子说话的时候,喜欢用负面的语言。这些否定性的语言给孩子传递的是什么信息呢?
是告诉孩子:你是不对的,你是错的,你不应该这样的,你是不听话的等等,用的是批评、指责、命令等一类的负面语言来教育孩子。
如果我们家长用负面的语言多了,带来的负面影响是造成孩子不听话;二是只阻止孩子的行为,让孩子记住了“不要”做什么,而没有从正面告诉孩子建设性的意见,即你该做什么,你能做什么。
其实告诉孩子“你可以做什么”比“你不可以做什么”更有效果。
一种话可以有两种表达。如要让孩子愉快做事,最好要用正面的语言说,而不要用负面的语言说。因为孩子也和成人一样,不希望老是被否定、被指责。只是我们的传统的教育思维习惯,导致我们一不小心就说容易说出负面的语言。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
孩子端一碗水,你说:“好好端,慢慢走,嗯,端的挺稳呀!”
孩子写作业慢,你说:“我们要抓紧喽,提高效率,然后我们就可以去……”
孩子听到了会不会也很积极、兴奋呢?
这就是正面语言。
这个道理并不难懂,但很多家长都觉得很难做到。这是因为我们很多时候还分不清哪些是正面语言。改变语言习惯需要持续的练习,不能指望一蹴而就。
有时家长看到了正面语言的说法,意识到了,可能记住一下午一晚上,但是过几天就忘了,又滑回旧的语言习惯里。
那么怎么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