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期间,当时我还有社恐,有一次我去一家比较高档的连锁理发店理发,进店之后发现这家门店的生意异常火爆,除了正在剪头发的人,还有将近10个人在等待理发。
店员跟我讲了差不多要一个小时才能轮到我,于是我就在等待区等待了,其间店里面又陆续来了客人,在等待的时候,在我后面的一位客人等不及了,大声的对其中一个店员说:“到底还要等多?”。
过不了一会儿,这个人就被安排去理发了,顿时我非常的委屈和无力,明明是我先来的,为什么是对方先理发。
但是我又不敢去跟店员争辩,之后我又产生了一个想法,是不是他觉得我是个傻大个,觉得我好欺负?
我越想越气,可是内心也越加的紧张和害怕,害怕我找店员理论的时候,我内心的底气不足,这时感觉自我存在感严重不足。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当过透明人,没有过存在感,但是很少有人像这么一群人一样如此的缺乏存在感,他们就是有社交恐惧的人群。
什么是存在感?
我认为存在感有两种,一种是物质存在感,一种是精神存在感。
所谓的物质存在感指的是:你在这个世界上能够调动在维持你生存的物质,一般指的是你的物质条件。
有钱,就是物质存在感的一种体现。
而所谓的精神存在感指的是:你对自己能够很好的在这个世界上活下去的认同度。
自信,就是精神存在感的一种体现。
物质存在感和精神存在感是相互影响的,没有任何的物质存在感,不可能有精神存在感,俗话说的好,一文钱难倒英雄汉。
没有精神存在感,物质存在感并不会让我们过得快乐。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听说那个明星自杀了,哪个企业家得了抑郁症。抑郁症其实也一种自我没有精神存在感的极端体现。
而在这个现实社会,只要我们肯工作,稍微努力一点,养活自己是没问题的,虽说有钱能够活的更有底气,但是对于我们来说,精神存在感显得更为重要。
因此,我们一般谈论的存在感指的就是精神存在感。
为何一个人会缺乏存在感?
人在自然界是非常弱小的,刚出生的婴儿更是如此,对于婴儿自身而言,是没有任何存在感的,如果我们的父母不要我们了,我们是一点办法的都没有。
父母在抚养孩子的时候,会给孩子提供物质存在感,让孩子生存下去,但是不一定能够给我们提供足够的精神存在感。
因为,并不是每一对父母都能够在辛苦谋生的同时,面对一个只会哭或者调皮捣蛋的孩子还能够表示包容理解,也并不是每一对父母都能够不拿你跟其他孩子比较,觉得你就是最好的。
举个例子,当你长成一个5岁的小孩子时,你拿着碗自己吃饭,然后不小心掉了,你的父母会不会说你没用,隔壁跟你同岁的小明都会自己洗碗了。
当我们被否定,并且不被理解的时候,我们就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感,因为我的存在似乎没有人别人觉得有价值,这对一个心智不够成熟的小孩子来说,就是剥夺存在感的过程。
因此,被否定和不被理解,就是没有存在感的主要原因。
虽然,后来我们长大了,我们可以把一个碗拿的稳稳的,但是我们依然感觉不到存在感,因为不被理解和接纳已经转变成,我们自己的不理解和不接纳。
由于害怕失败,害怕做不好,所以很少会有成功经验,一旦缺乏成功经验,就越加的害怕失败,因此,很难建立起稳定的存在感。
那么该怎么建立稳定的存在感呢?
一、察觉到自己出现没有存在感的状态
虽然我们知道自己在什么时候没有存在感了,但是我们很容易陷入没有存在感的挣扎之中,并没有真正的察觉到自己没有存在感。
真正的察觉是能够跳出当下的惯性思维来看自己的,而不是跟随者没有存在感的情绪跟它斗争。
跟情绪斗争只会让自己更加的没有存在感。
比如,你看到你同事在聊天,聊得很开心,然后你也想说两句,可是你内心没有底气,也怕说了没有人接茬,于是就不说了。
这个时候,我们很容易陷入自责当中,而真正的察觉是,你能够非常明白的对自己说一句,我好像因为内心没有底气,而在自责。
有一种评价他人的感觉,这就是察觉。而察觉是为了让你跟负面情绪隔离。
二、立刻行动,不要停留在情绪之中
当我们能够做到自我察觉的时候,在短暂的时间内,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似乎不是我自己发生的事情,可是如果这个时候我们不采取一些现实行动,我们就很容易再次陷入负面情绪当中。
这个时候的行动分两种:要么就不说了,好好听别人说,要么一有想说的话就直接说出来。这个做法直接绕开了没有存在感的情绪陷进,不陷进去,就不容易有缺乏存在感的感觉。
三、放弃存在感,是获取存在感的最好方式
我执在佛教中指对一切有形和无形事物的执着,指人类执着于自我的缺点。
在现实中,“我执”可以用“我应该”和“别人应该”来体现。毫不夸张的说,这也是人类痛苦的根源。
“我应该”背后就是认为我的现实行为是“不应该”的。
有社交恐惧的人,他认为,我不应该脸红,我不应该逃避别人的目光,我不应该害怕和紧张,而正是这些“不应该”让我们产生痛苦。缺乏存在感的人会认为,我不应该表现的胆小,懦弱,紧张,心虚。
另外一种痛苦的根源是“别人应该”。
当你在社交中想表达自己时 ,好不容易说出一句话,结果却无人回应,这样的感觉很不好受,但是我们不一定要因此觉得自己不好,从我们的角度讲,我们确实把想说的说了。
而别人是否回应,那是别人的事情,过分的期待别人回应反而是对别人的一种控制。这就变成了“别人应该”。
我们无法控制别人,就像别人无法控制自己一样。
而放弃“我执”指的就是放弃“我应该”和“别人应该”。
另外,认为自己缺乏存在感不是“我执”,执着于自己没有存在感才是“我执”。放弃“存在感”才能放弃“我执”,也才能获得“存在感”。
那如何放弃“存在感”呢?
共处就是最好的放弃,它可以影响我,但是我不动他,让缺乏存在感而产生的情绪自由的存在,它什么时候消失,什么时候离开,与我无关。
我呢,则是努力的过好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