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子健这样评价过她的作品:“我的很多作品意象是苍凉的,情调是忧伤的。在这种苍凉和忧伤之中,温情应该是寒夜尽头的几缕晨曦,应该是让人欣喜的。”
《树下》是迟子健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我读的她的第一部作品。一开始就被她小说忧伤的基调所吸引,最后欲罢不能,一晚上就看完了整篇小说。因为喜欢她的小说风格,所以又去了图书馆找迟子健的其它小说作品,《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和《秧歌》,不过这些都是中篇小说集,读起来没那么过瘾。
迟子健是东北人,所以她很多作品都是以故乡东北的乡村生活为原型,这样也导致了她的早期作品里面囹圄于自身生活体验,叙事空间无法得到扩张。但是这样的好处就是作者对人物心理揣摩很到位,自然景观大写的美,意境悠然,妙韵天成,仿佛一幅油画作品呈现在眼前。
《树下》的女主七斗是一个宛若月光的女子,冰冰凉凉中投射些许温暖的光亮。小说开篇以七斗母亲的葬礼展开,随后父亲的外出打工将她送给姨妈抚养,寄人篱下饱藏辛酸的生活让七斗养成了忍辱负重的性格。虽然苦难如影随形,但是七斗总能够找到让她内心慰藉的东西,鄂伦春人带来希望的哒哒马蹄声、树下温柔的月光、江上飞翔的鸟和让她感到丝丝温情的爱,这些点滴的温暖浇灌着她内心巨大的苦痛,也是对这些温暖的极大渴望让她有了继续活下去的勇气。
为什么小说的名字叫《树下》?我想应该是小说女主七斗在树下经历了自己和母亲的生死吧!首先,小说开头讲了七斗的母亲是在树林里的一颗树下上吊而亡。随后七斗搬去姨妈家生活的房间窗户外面就有一颗树,在姨妈一家惨遭枪杀后,她自己被凶手拿刀追逐从窗户跳到那颗树下逃脱,险丧刀下。这样反复出现的生死串起了七斗的成长,让她感知到死亡的归宿,“死亡不是去了天堂或者地狱,而是成为树下自由的精灵,死亡亦在人间。”
有人称迟子健为当代萧红,可能是因为两位作家都是以女性的视角来刻画女性悲惨遭遇,来关注人类生活和整个社会。可是她们两个又不尽相同,同样是描写苦难,迟子健的小说虽然笔下也是频繁出现生死,但是却并没有出现死亡带来的特定悲伤和绝望,“没有呼天抢地的哀恸,没有咬牙切齿的痛恨”,反而用淡淡的哀愁和温柔的爱怜来彰显生命的无垠和人性的美好。
读书的意义可能就是读完书对心灵带来的震撼,震出来的血窟窿有多大全凭自己的主观理解和感受了。《树下》最震撼我的地方可能就是女主七斗尽管遭受了那么多的磨难,依然没有放弃生活,依然对自己美丽心灵的坚守,依然怀抱希望。这份对生命和爱的极大渴望正是当代社会所欠缺的,现在社会有多少人因为经历小小的挫折抱怨生活放弃生命抛弃肩上的责任。生死是一瞬间的事,那背后的欣喜与悲伤又不仅仅是几句话就能写得清楚讲得明白的。
总之,生活的琐碎和困苦是常态,如果没有刚强的内心温柔对待世界,那么你将活的要么像暴戾的囚徒被世界囚禁,要么像绝望的愚人被自己囚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