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经常有这种情况,领导让我们复印个材料,因为事情较多,匆匆忙忙来不及检查,结果把双面的复印成单面的就直接装订交给领导;或者领导让我们通知公司领导参加个重要会议,因某个领导电话占线没有打通而我们又事情太多,结果就忘了再次通知……忙碌往往成为我们工作出现“纰漏”的最大BUG。然而,办公室工作多是围绕领导转,几次这样的小失误,可能就会让领导对我们的办事能力提出质疑,也可能因此让我们自己的职业生涯蒙上一层灰色的阴影。所以,办公室的同志更要牢固树立“结果导向”的意识,要努力培养忙而不乱的工作素质,把“办成事”作为我们每一次行动的最低标准。
关于做事的标准,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是完成了“做”这个动作,比如领导让我们通知某个公司领导参加一个重要会议,我按要求给这位领导发了一条短信,他反馈说“知道了”,然后我也没有继续追踪,结果那位领导没来参会,会后领导问我通知了没有,我说短信通知了。事实上,你只是完成了“通知”的动作,至于“通知”的结果就如何“呵呵”了;有时我们开会照照片,经常是照了N张照片,结果在选用的时候没有一张合适,不是光线不好,就是坐姿不好,或者角度不好……,表面上看,我们也完成了“照相”的动作,结果却因为准备不足或现场策划不力,“没有实现预期效果”。第二层是把事做成,史玉柱对“人才”的评判有一条很有意思的标准,他说“所谓人才,就是你交给他一件事,他做成了,你再交给他一件事,他又做成了……”。在这里,“做”是动作,“成”是目标,要围绕“成”的目标来策划“做”,通过扎扎实实的“做”,保证实实在在的“成”。领导交给我们一项任务,就相当于是赋予了一项我们做事的权力,我们就要全面思考策划完成这个事情的关键点在什么地方、着力点在什么地方、需要注意的环节有哪些、做成事的难点是什么?分析清楚后再行动,而不是一接到任务就快速行动,缺乏整体策划和系统思考,结果在做的过程中不断的遇到新问题,不断的去请示领导“怎么办”?这在管理学上被称为“反授权”,就是你把领导授予你的权利与“难题”一起又抛还给了领导,那与领导自己做这个事情有什么区别呢?我觉得 更科学的方法是,你在遇到问题时,首先要有自己的思考、判断和方案,然后向领导请示,这个方案行不行,而不是直接让领导告诉你“怎么办”,试想一下,两种不同的汇报方式,哪一种更能获得领导的支持呢?哪一种更有利于你的“目的”的达成呢?那一种对你的办事能力的锻炼价值更大呢?第三层是把事做好,成是底线,好代表了“加分项”,从办公室服务的角度举个例子,新疆项目要出份工作简报,向集团领导汇报工作,因为现场人员没有经验,需要我们给与支持,领导说把蒙内项目以前办的简报发给他们做参考,我们就要思考,除了这份简报之外,能不能想办法帮他们找到更多供参考的资料呢?于是联系福州项目、集团青岛项目部等单位获取了更多的简报资料,并第一时间发给新疆项目,我觉得这就是体现了“把事做好”的标准,不仅完成了领导的要求,还往前更近了一步;再举一例,某部门让我们帮着核一篇稿件,并提出只审核格式即可,我们在核稿的过程中除了为其指出格式上的不足外,还主动帮其梳理文字上的问题(当然这也使职责所系),然后再进一步,给拟稿人热心讲解此类文稿的写作要求和注意事项,我相信他们一定能从这些小的举动中体会到我们的真心、热心和诚心,每一次都这样做,久而久之,他怎么会说我们的工作不到位呢?我觉得个小事,也能很好体现“把事做好”的标准。第四层是追求完美,在做好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凡事都要追求完美,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问题,不允许出现任何纰漏,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永远追求最好,所经手的工作必须保证是“极品”,这种精神只属于少量的完美主义者,却体现了大多数成功者共有的品行,在他们工作致胜的宝典里绝不允许出现“差不多”、“还可以”、“不确定”这种含糊不清的表述,而是写满了“最好”、“完美”、“第一”这样令人肃然的词汇。对于这种人和这种精神,我们虽不能至,但至少应该“心向往之”。因为我们在各自的岗位和各自管理的领域都代表了公司的最高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的水平有多高,公司在这个领域的水平就有多高,我们向前进一步,公司在这个领域的管理就进一步,所以,追求更高的标准不仅仅是我们自己追求事业进步的自我鞭策,还应该是我们对组织、对公司、对我们所选择的事业的一种主动驱动的责任。我们距离“最好”的差距就是我们奋进的不竭动力,当我们把工作中每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都做到“完美”的时候,成功才会一步步的向我们靠近,有一天世界回馈给我们的,也一定会是意想不到的惊喜。
所以,让我们从此刻起航,互勉互励,先把事做成,再把事做好,最后把事做完美,为了团队的荣誉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