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天酷日,宜君是最佳去处。参加市文联组织的“铜川发展巡视 助推脱贫攻坚”走进宜君主题采风活动,着实让自己高兴了一下。然而,采风活动因主题鲜明、准备充足而出现看点多、介绍细、询问不断、节奏快和时间紧的状况,没有机会落实休闲避暑的初念,在夕霞漫天时与宜君依依惜别。
采风对自己而言,虽有点浮光掠影,但心情难以平静。上苍既能赐予人类福祉,也能带来灾难和困苦。有灵山秀水,必定有旱塬荒岭。一年有四季,夏天的宜君被誉为神仙呆的地方。其他季节呢,还有神仙造访吗?由于天然气候、地貌、季节及时代社会等各种原因,宜君绝大村庄坐落在深山峻岭与沟梁山谷,极少部分处在原上川道。多少年,又多少年,人们为求生存,与自然、与死亡、与饥饿、与贫穷不停地搏斗与抗争;一辈辈一代代沿袭和遵守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和准则,已经入骨入髓,成为繁衍生息的生命符号。改革开放四十年,宜君发生着彻骨的变化,除了经济与社会事业的长足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精神追求也有了质的飞跃。宜君在全市第一个跨入全国卫生城市行列,贯通南北街道洁净有序,人民生活安定安逸。实施新农村建设,整齐耀眼的新居坐落在山原川道。条条水泥路蜿蜒于青山沟壑中,泛着银白色的光,与房屋村庄交织辉映。群众的生活生产条件较过去越来越好。但还有不少贫困户走不出大山,距富裕小康大道,还有很大里程。新时代,新风貌。“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党的十九大又一次发出打赢扶贫攻坚的号令。令人欣慰和感动的是,三年来,中共宜君县委、县政府倾心倾力抓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骄人成绩。特别在脱贫扶贫产业发展方面,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立足县情、村情和户情,不断挖掘脱贫致富的源头活水,内整外引,推行“三大行动”,为实现摘帽脱贫夯实基础。
宜君县委、县政府在谋划全县产业发展思路上,因地制宜地振兴和推进四大特色产业发展,同时坚持传统产业不松手,采取提质增效的方式,坚守和打牢传统产业这个脱贫基础,把全县贫困村脱贫的源水挖深挖宽,既保持传统产业的规模,又提高传统产业增收的组织化水平,促进自我内部循环与市场对接和关联。在推进和振兴特色扶贫脱贫产业上,更是用“千磨万击仍坚韧”的精神,不断寻找和挖掘脱贫致富的清凉活水,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确定发展肉兔、生猪、食用菌、中药材等四大特色产业。扎实推进县镇两级产业扶持基地、扶贫工厂、扶贫车间、扶贫示范村建设。培树“五好”新型经营主体、百名产业扶贫标兵和致富带头人。管好、用好、整合好各类资金,把五十三个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投入到安全的企业,达到入股分红的效果。推行“宜农股”产业化扶贫模式和“菜单式”精准扶贫方式,实现了全县贫困户增收的全覆盖。源头活水从座座山里流出来,浇灌着万亩干涸土地,滋润着百姓期盼的心田。
玉米、核桃、苹果等既是宜君的传统产业,又是优势产业。“宜君的包谷好吃,宜君的梯田好看”。近几年,哭泉镇梯田在初春种上玉米籽、铺上白色地膜后,景象壮观,被人喻为“上帝的指印”。因其景致独特,参观游览的人是络绎不绝。过去、现在,经过宜君许多村庄,农户房前都栽立一个悬空的半封闭谷物仓廪,摆放整齐的玉米棒子在大雪封山时,给人多少安全和富足。这次重访梯田,留下深刻印象的高大观景台不见踪影,呈现眼前的是宜富特产店和宜富车间。特产店对面,拾级而上的小山顶,矗立着孟姜女全身石雕像。满眼忧伤和期盼的孟姜女,眺望着右下方摇曳着红缨的玉米世界。此时此景,无不赞叹如此场景、佳境,竟是种植、旅游和加工三个产业演绎而来。何谓提质增效,观后无不有“除却巫山不是云”之慨叹。宜富特色店里,土特产琳琅满目,玉米加工成大小不同的玉米糁,分装在精致的塑封袋中。玉米棒皮编织成各种工艺品挂件和坐垫等实物。房内屋外的两个世界,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关联。
宜君的核桃皮薄核满,味道香甜,营养价值高。沟梁原川,处处都有核桃树虬枝峥嵘的影子。核桃节的举办,核桃加工企业的存在,核桃专业合作社的成立,核桃工艺品加工,等等,无不证实着核桃这个曾经让多少老百姓依靠的产业,在不断得到重视,不断得到发展。春华秋实,望着枝叶繁茂的树上挂着的青皮核桃,不禁满口生香。靠天吃饭,仍有风险。一场春寒,误收一年。县委县政府加大改良力度,推广新品种,扩大种植面。街道市场里,有人出售新核桃,一双特制手套,持着弯弯的小刀,熟练而轻巧地把青皮去掉,最好是边去皮边出售,新鲜好吃,买的高兴,卖者更找到感觉。国道210路边的东湖村,有一片市级“最美果园”,正是宜君县在实施脱贫攻坚工作中,引进先进的自根砧栽培技术建成的“标准化示范园”。黑色防雹网挡住了直晃晃的太阳,因使用标准化栽培和管理技术,株距、株高、株枝和间距看不出明显的差距。挺立在果树旁的水泥竖柱,如列兵般整齐划一、肃穆庄严;柱旁已经进入挂果期的果树,像登台的模特,亭亭玉立,婀娜多姿。伸出的枝条在微风中轻轻摆动,浓绿的叶面下羞涩地露出须留的果实。如此抓苹果产业的发展,怎么没有市场,怎能不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传统产业发展,为群众脱贫致富带来了实惠和安全,但传统产业受自然条件制约,在大稳定时,也有风险。东湖村的瓜菜种植可以挽回因天灾造成的损失。因生长周期短,时效性明显,可以在中短期有收效。西瓜好甜,吃在田间。热情厚道的东湖村民,扎棚到路边,掂起秤砣,做起买卖,转型如此迅速,还是思路决定出路。一些偏远村庄还有保持着收入的产业,如石管子村的中华蜂、皇后村的花椒、榆树湾村的中药种植、马场村的服务业、黄埔村的经济林等,都如等待挖掘开发的脱贫源头。遥远山村,不仅有我可爱的亲人,更有那埋于地下流于民间的一汪清泉。大山深处的水,有灵气,是财富,找到源头,活水不断,脱贫致富就有了增收的渠道,脱贫攻坚就真正有了底气和落脚处。
人常言,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宜君县委、县政府树立“选好一个产业,造福一方百姓”目标。从2016年起,倾力振兴特色产业,从根本上实现让群众富起来、过得好目标。放宽思路,挖掘资源,利用资源优势,找准了脱贫攻坚产业发展、群众增收的方向。山风是清凉的,因为它带着青山厚土的芬芳。眺望环抱着的群山,惊叹眼前耀眼夺目的红色兔舍房顶。宜君县肉兔产业化项目实施现场和种兔繁育基地一期工程已经完工。六座钢架保温墙体兔舍,在山坡依次排开,因地形呈阶梯状,因钢架高、数量多而显出宏大气势。占地一百多亩的肉兔基地可谓所见第一。负责人谨慎地介绍项目建设情况,欣慰与蓝图在试尝加工包装好的兔肉时,幻化成美好。此项目将使四十个贫困村的一千三百多户贫困户从中受益。中省和各种扶贫资金整合后,成为村级集体资金入股,年终分红,既可以实现集体收入,又增加贫困户收入。此源头活水挖掘的相当精彩。扶贫攻坚填补了多年村级集体经济空壳的现状,国家、集体、个人捆绑一起,共担风雨,同享彩虹。
车子沿盘山公路驶入川道,一路向东。近二十公里的行程,饱尝了沿途风景后来到一片开阔地。排列整齐的喷灌正在工作。喷出的伞状水帘,增加了丝丝凉意。眼前正是在雷塬服务中心九寺村实施的千亩中药材项目基地。项目充分利用国家各种扶贫脱贫政策,与科研机构联手,选择市场前景好的中药品种进行种植和推广;与有实力的企业合作,采用科学合理的生产经营方式,带动周边贫困人口脱贫。正午的沟壑旱塬,太阳越发执着,已经安装停当的光伏支架如只只凌空银雁,歇息在荒草灌木丛中,偶尔与熠熠生辉的光板对视,双眼如刺进两道白光,充足的光源终于找到了它的归宿。就此光伏项目,加快了贫困户增加收入的步子。
找到了产业发展的源头活水,群众就走上了取之不尽的增收渠道、致富之路,脱贫攻坚才真正抓到了实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采风中所见所闻甚多,不能一一记录于此,并为宜君脱贫攻坚发展产业所付出的努力和所取得的成绩而点赞,为今后宜君产业发展健康安全走下去而加油。衷心期待宜君在年底顺利实现摘帽脱贫目标,祝愿宜君在实现小康社会进程中取得更辉煌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