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现自己越来越多地陷入一种惶恐,这种惶恐来自于对武断与狭隘的自我认知。而武断与狭隘的根源在于标签化的思维方式。
“标签”这个词无法用对错来简单定性,因为它是人类社会和信息传播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当原始的社会生活慢慢丰富起来时,用具体、有区别的语言来描述繁杂的个例显然是一种愈发没有效率的表达方式。于是,人们将不同个体之间共同的典型特质整合起来,用抽象的语言概括,便成了“标签”。作为人们认识社会的工具,适度的“标签”无可厚非。“标签”的广泛存在,恰恰证明了社会发展的成熟和文化的多元。
信息丰富带来“标签”,而信息的过度膨胀则带来标签化思维。和社会科学家或哲学家在丰富经验和严密思维基础上所下的标签式定义不同,现代社会的标签化思维更多表现为无时间沉淀的肤浅和无逻辑支撑的苍白。信息积累带来经验主义,而当人们用碎片化记忆代替完整的逻辑体系,用信手拈来的经验代替费时费力的思考时,标签化思维的温床已悄悄滋长。
这些所谓的经验主义者未必无知,相反,他们很可能是有着充足知识积累和阅历储备的一群人。与一般人的认知不同的是,这些知识和阅历并未为他们提供更加开放辩证的思维方式,反而给了他们囿于自我小天地的怪圈。究其本原,在于他们接受知识的目的。
通常来讲, 一个人随着知识的丰富和阅历的增长,对异质事物的包容性也会增强。这句话的前提条件是,他接受新知的目的是丰富自身精神世界、探索新的思维方式,而不是以它们作为捍卫自身原有价值体系的武器。而这类经验主义者却本末倒置,为了巩固原有价值体系,他们会选择性接受知识,只储备可以支持他们观点的信息。这往往导致了他们对事物看法的片面与混乱,虽有知却胜似无知。我愿称之为“无知的有知者”。
“无知的有知者”的另一个典型表现就是顽固刻薄。这和他们想要捍卫自身价值体系的愿望是一致的。自身价值体系越坚固,越容易对外界的相异信息持激烈的防御态度。这也是社会变革往往自下而上的原因之一——下层社会人民往往鲜有成体系的稳定价值观,或受上层主流价值观的影响相对较弱,更容易受到新思想的浸润;而上层社会成型的价值体系和稳定的生活方式使他们本能地排斥变革。
值得警惕的是,互联网时代的弊端正在促成着越来越多“无知的有知者”诞生。我们进入纷繁复杂的信息市场,为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对信息的浏览通常只会止于我们熟悉的领域;而互联网另一端的app开发者和新闻运营商也会投消费者所好,为消费者精准推送他们感兴趣的内容。
这就造成了我们接受信息的被动性和局限性。我们有更多的时间接受此类互联网信息,就会有更少的时间真正观察、了解大千世界,感受观点碰撞和文化冲击;而我们所认为的“丰富”和“充实”,很可能只是在为自己陈旧的价值体系添砖加瓦。
如何规避武断和狭隘的标签化思维,避免做一个“无知的有知者”?最根本的途径还是改变接受信息的方式,变无意识被动接受为有意识主动探寻,自觉地拓宽自己眼界的广度和思维的深度,学会思考不同观点的合理成分。被信息爆炸裹挟的标签化思维会伪装成经验、潮流或各种带有群体性甚至刻奇主义的事物,当你遇到它们时,无论如何,请保持清醒的怀疑精神,杜绝懒惰与非理性。你会发现,做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具有坚定且包容的价值观的“有知者”是一件多么可贵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