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当中。或多或少多回接触一些三国故事。三国演义也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国时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大家都能说出三国当中比较耳熟能详的英雄人物。作为一个三国迷,三国演义已经看了N遍了。每读一次就有不同的理解。希望就个人理解聊聊三国人物和三国故事,希望和大家一起分享,一起讨论学习。
三国中我最喜欢崇拜的人物是诸葛亮。羽扇纶巾,聪明绝顶。把任何关于智慧的形容词放到他身上都不过分。但是在我看来诸葛亮是一个悲剧人物,出师未捷身先死是对这位伟大人物最好的诠释。一代伟人就此悲剧落幕,让一代又一代他的崇拜者扼腕叹息。
诸葛亮六出祁山无功而返,是智力有限还是时不待我。要清楚当前的形势,就不得不提隆中对。诸葛亮隆中对的核心是“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诸葛亮的策略是先取荆州,再取西川。然后修养生息,待时而动。然后两路征讨,使曹魏首尾不能相顾。则霸业可能。
但是关羽败走麦城其实已经注定了西蜀的悲剧,也可说是诸葛亮的悲剧。荆州是西蜀的战略支撑。关羽败走麦城,蜀国一步步灭亡的导火索。
关羽败走麦城以后,刘备以报仇为名,举全国之力伐吴。刘备作为当世枭雄,肯定预见得到荆州对北伐的重要性。荆州是蜀国统一全国唯一希望。所以刘备举国东征,是想保留这种希望和可能性。但是很不幸,蜀国一败涂地。不仅断送了蜀国统一全国的唯一希望,损失了大部分精锐部队。更要命的是这种损失不可逆,是蜀国这种小国承担不起的。也就有了后来“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悲剧。
刘备病亡后,诸葛亮开始不遗余力的实现刘备的北伐梦想。为了能有可靠的战略后援,诸葛亮开始了长达七年的平南之战。要知道任何一场战争都是对人才物力财力资源的消耗。平南之战虽然让西蜀有了稳定的后方和战略物质支撑,但是对人才凋零的蜀国也是一次致命的打击。
平定南蛮之后,诸葛亮开始了他漫漫的“北伐计划”。其实诸葛亮开始北伐的时候蜀国已经无人可用。竟然只能让年近七十的赵云当先锋。可想而知蜀国的军事力量薄弱到什么程度。其实蜀国已经是强弩之末,只能靠战争自保(其实我怀疑诸葛亮已经知道他的北伐不可能成功。他北伐的一个方面是因为报先帝知遇之恩,另一个方面如果他不进行北伐。应该就不是吴侵就是魏伐了)。
诸葛亮的六次北伐通常会面临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粮草不济或者被人断绝粮道。孙子兵法中有一句话叫做“兵马未动,粮草现行”。没有粮食,再厉害的军队都会土崩瓦解。打战连粮食都成问题,注定蜀国北伐失败和最后败亡的命运。
西蜀和东吴是盟国。但是在政治的角力当中,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蜀国必须组建强大的军事力量去预防吴国的侵略。第三次北伐失败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诸葛亮一听吴国有异动,几乎不派人核实原因,立马撤兵,所以吴国这个盟友再诸葛亮心里并不那么可靠。所以蜀国需要大量养兵。养兵花费成本之大,超乎想象。
西蜀北伐过程中粮草转运艰难。第一次北伐和第二次北伐都是因为粮草转运艰难导致粮草不济,不得已而退兵。既然粮草转运艰难,就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维系这条生命通道。这中成本和消耗是蜀国这种小国承担不起的。而且前文提到过,实际北伐更是诸葛亮的无奈之举,实际上蜀国已经是强弩之末。
西蜀北伐战略有致命缺陷。就是上面提到的粮草问题。魏国只要坚壁清野,高挂免战牌就可以给蜀国致命打击。何况魏国可以派出有才能的将领时不时的破坏蜀国的粮道。就更让这种情况雪上加霜。造成这种情况正是因为关羽败走麦城。因为“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也就是按照诸葛亮隆中对的策略,荆州既是战略要地,也可以作为最后北伐的物资运输基地。在古代,水路运输是最省成本的。
诸葛亮六出祁山无功而返并不是才智不足,更重要的因为人力,物力,财力和条件限制和没有成功的那一点运气。一个人的成功,百分之八十五靠努力,百分之十靠智商,还要有百分之五的运气。很遗憾,诸葛亮努力和智商都超越极限,但是没有那百分之五的运气。我们只能对这位英雄扼腕叹息了。
(本人第一次写随笔,不足之处希望各位批评指正,也希望各位积极讨论,让我们一起品读三国)
下一遍与各位讨论一下如果关羽不丢失荆州,蜀国能不能统一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