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首联开头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和事件,引出下文内容,渲染气氛,烘托心情,奠定感情基调!
边塞诗一般描写环境的恶劣,戍边生活的艰苦,田园诗一般描写景色的优美和生活的闲适。
诗歌常见的陷阱设置点:1.意象意境分析不当2.基础知识运用错误3.词句解说曲解原意4.主题情感分析不当 5.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
古诗词鉴赏:以读懂全诗为第一要务。专门选一些诗词,不设题,只让学生讲每句的意思。
1、运用知识导图巩固所学知识。
2.近几年古代诗歌鉴赏不再回避名家名作,题材范围扩大19年选取了田园诗。选择题和主观题不再单纯明确的考查形象、语言或技巧,而是更多考查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理解,命题也更加开放,趋向探究题方向。
3、通过诗歌题目可以明确诗歌的题材,也就是诗歌写的是哪一类内容,是离别诗、田园诗、怀古诗、咏物诗、边塞诗还是羁旅行驿诗、闺情诗。如:柳宗元《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作者半夜起来望西园正值月亮升起来。2019全国3卷《插田歌》,交代是田中插秧时唱的歌,表明这是田园诗。2018年全国1卷的《野歌》,在野外放歌,表明题材是一首抒怀诗。2017高考全国卷Ⅱ《送子由使契丹》表明题材是一首送别诗;2016全国1卷《金陵望汉江》表明是一首咏史怀古诗;2015全国1卷《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表明是送别诗;《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表明写作缘由并表明题材是一首怀人诗;看人先看头.赏析诗歌先赏题,题目即文章的额头,如时间、地点、人物、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以及诗歌的类型等。我们学生在鉴赏诗歌时应注意从题中去挖掘有效信息以帮助我们解读诗词。
4、诗歌注释作用: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读懂诗句;介绍写作背景, 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提供与“此诗作于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解 主旨多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等情感有关);介绍相关诗句, 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介绍作者 ,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有些诗歌在诗的下面提供了一些注解,或是对诗中的有关意象作解释,或是介绍诗人的写作背景,对此我们要紧扣有关信息去解读,决不能置之不理,或是熟视无睹,特别是介绍背景的注解,我们一定要把诗歌放到相应的背景中去揣度,要分析诗人在此背景下会是怎样的情感,在诗中可能会流露出怎样的思想。
《赠花卿》杜 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注】 花卿:名敬定,成都府尹崔光远的部将,平叛中立过功;后居功自傲,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 由注释可知花卿是这样一个目无尊上的人,因此 “赠花卿”的目的是给花卿以委婉的讽刺。“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隐含警示之意,意谓僭用天子音乐不应受之,也不会长久。
5、抓意象体会作者情感: 《鹧 鸪 天》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这首词中的主要意象是杜鹃;词中直接描写其特点的词句是声声只道不如归;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
6、诗歌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含蓄而有跳跃性,所以读诗时千万不能一扫而过,这样绝对是读不懂、读不透的,而应一个字一个字地品读,边读边思考其寓意。
7、抓诗歌关键词:(1)情感词。直接表明情感(或暗示情感)的词语,如悲、喜、愁、闲、苦、忧等。如:、“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中的“独”字就是情感词,它揭示出了诗人的孤独感;“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中的“独”“闲”就是情感词,揭示出诗人的孤独、无聊之感。(2)修饰词。主要是含冷暖色调的形容词等。“墨分五彩,词含七情。”冷暖是从色彩学的角度将词汇分为两大情感色系,以体味诗词文赋中作者所传达出来的或悲或喜的思想感情。冷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是悲伤之感,暖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为喜悦之情。(3)表现景、人、事、物等特点的词语。注意景的时令性以及景物本身的暗示性,人的动作行为的暗示性,特别注意描写人的细节性词语。《移家别湖上亭》戎 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本诗借“柳条”“藤蔓”“黄莺”等意象以及“好”“离情”“相识”“别”等词语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拜 新 月》 李 端 开帘见新月,即便下阶拜。细语人不闻,北风吹罗带。本诗可以从细节入手解读形象。“即便”二字,于虚处传神,为语气、神态、感情之转折处,一以见人物的急切神态,二以示人物的微妙心理。“细语”二字,惟妙惟肖地状写出少女娇羞的神态。少女内心隐秘,本不欲人闻,故于无人处,以细声细语出之,诗人亦不闻也。而“北风吹罗带”一句看似客观描写,但人物内心之思绪荡漾,却从罗带中断续飘出,使人情思萦绕,如月下花影,拂之不去。诗歌采用素描手法,以线条勾勒轮廓,隐秘处仍归隐秘,细节处只写细节。通过娴美的动作、轻柔的细语和亭立的倩影,人物一片虔诚纯真的高尚情感跃然纸上。
8、 抓关键句,多指用典句和诗词的尾句。用典可以丰富诗歌的内容,装点诗歌的门面,增加诗歌的意韵。诗歌往往先写景、叙事,后抒情明志,因而把握诗歌的尾句,有利于把握诗歌的主旨。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最后一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诗眼句,而“留”字则是诗眼,全诗要表达的对山水田园的留恋和对官场的厌恶都通过“留”字表现了出来。《庆庵寺桃花》[南宋]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注】 谢枋得:南宋人,宋亡后,仍以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的身份抗击元兵,兵败后潜入山中,隐居达十二年之久,拒不出仕。后被强迫北行,至元都燕京,绝食而死。此诗即写于隐居期间。诗中的用典句子是哪句,表达怎样情感?(1)寻得桃源好避秦。(2)诗人巧用典故,借桃花引出桃源故事,用庆庵寺代桃花源;用“避秦”来写“避元”;用“怕有渔郎来问津”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决意绝世之志。(2014·高考江西卷)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①(其二) 苏 轼 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②。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注】 ①被酒:刚喝过酒,带着醉意。四黎:子云、威、徽、先觉四人都是海南黎族人,姓黎,故称“四黎”。②翁:苏轼自称。指出“溪边自有舞雩风”一句所用典故的出处。根据“舞雩风”这个关键词,可以联想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一句,可知该典故出处为《论语》。根据典故出处及其内涵,可以明白作者在诗中运用典故的目的:表达自己虽处境艰难,但仍不失乐观的人生态度。
9、抓首句和尾句:首句往往交代写作缘由和奠定诗歌情感;把握诗歌的尾联,有利于把握诗歌的主旨。《点 绛 唇》元好问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起句和末句具有艺术特点,试分析。(1)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作者对“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2)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浓,表明作者不忍春逝,着意到梦中寻觅春天的踪迹,正可见(现实世界中)春逝之无可挽回。起结回环,结句更凸显此词蕴藉之特点。
10、抓题干的暗示:所谓题干,即命题的语言文字,包括三大要素——指向要素(回答什么问题)、解说要素(解释题目要求)、限制要素(哪一联、哪一句等)。抓住题干的暗示信息,可以让你进一步读懂诗歌。这也叫借题解文法。《流 莺》① 李商隐② 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③何处有花枝?【注】 ①流莺:不知所往、飞落无依的黄莺。②李商隐:唐代诗人,颇具才华,但受尽冷遇排斥,潦倒终生。③凤城:这里借指长安。 金圣叹称此诗为“托流莺以见意也”,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 分析题干提供的信息:“托流莺以见意也”,需要分析流莺特点,然后把流莺特点与作者情志对接。(2)本诗妙在使用托物言志手法,明写黄莺,暗喻身世。首联借流莺的漂泊无依写自己的辗转流徙(飘零身世),借流莺的“不自持”写自己的命运难以掌控;颔联借流莺的美妙啼唱写自己的才华横溢;颈联借流莺啼唱的执着写自己求索的坚持(希望得到赏识);尾联用流莺无枝可栖写自己的年华虚度、抱负成空。通过对流莺形象的刻画,生动抒发了自己遭受冷遇、终生潦倒的愁苦和无奈。
11、要想尽快辨明人、事、景、物、情之间的关系,还要掌握以下常识:诗歌分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以段落分层,近体诗分绝句和律诗。绝句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第四句最重要。律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有的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词分上下片,上片首句渲染气氛,主句写景,尾句过渡,下片抒情。
10.从景、事、情三方面对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的颔联、颈联和尾联进行分析。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景--- 落日下的山峦、青天、长江水,水中白鹭洲。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依旧之事, 诗人游凤凰古台,看到吴宫上演的今昔变化,感受晋代衣冠成冢。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经历由盛到衰的变化之情 有变的,有不变的,人世沧桑巨变,自然景物亘古永恒,古今对比,诗人抒发了古今兴亡盛衰之感。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浮云蔽日”有深意,“云”飘浮不定,与左右逢源的奸邪小人相似;“日”为天的代表,指皇帝。浮云蔽日使自己不得见长安,暗示自己因不被统治者重用而忧愁。
11、“知人论世”,即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作者的生活环境、诗词作品创作的背景(时代的兴衰、社会习俗、作者当时的遭遇),还要对作者的其他作品有所了解。这样就会把诗词放到广阔的历史空间,便于把握作品的风格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再对古诗词进行理解和把握,会更透彻、更准确。因为诗言志,诗歌是作者之志的外物化,而作者之志,归根结底都是时代的风云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所以,这时就需要“思一思”,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来考虑作者写作的真正意图。在“知人论世”时要注意: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如李白——豪放飘逸(壮美、丰富多彩、变化万千、雄伟瑰丽、奔放豪迈),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杜甫——沉郁顿挫(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语意的顿挫),如“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2.境遇不同,诗情有别。如李清照前期与后期的作品就不同,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和《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所表达的情感明显不同。3.时代不同,精神迥异。同为边塞诗,唐朝的与宋朝的就不同。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传达出的是豪迈和勇敢,陆游的《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传达出的是愤懑和痛苦。《柳梢青 春感》[南宋]刘辰翁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可以运用“知人论世”解读。 公元1276年,元兵进入南宋都城临安。这首词写的是临安被占领后的一个元宵节作者眼里的景象和他自己的心情。整个京城到处都是元兵盖着毛毡的战马。虽然春天来临,但城里一片凄惨景象,明亮的灯烛仿佛洒下泪水。到处听到的都是蒙古人吹唱的歌声,再也听不到唱戏的鼓声。此情此景,作者哪里忍受得了青灯独坐的孤寂生活。他虽然在乡下过着无聊的生活,想念的却是故国的风光,关怀的是流亡的朝廷和抗元斗争的事业。全词音节苍凉,情调沉痛,在悲歌之中表达了爱国的思想。
鉴赏诗歌最好要“知人论诗”,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人生境遇.有不同的人生体验,有不同的志趣与追求,而诗歌是诗人思想情感的外化。因此不同的诗人就会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表现出不同的感情主基调。
12、题材入手,把握情感:中国古代诗歌虽说浩如烟海,但如从题材的角度看,总有一些诗歌题材相同、情感相近、手法相似。我们阅读诗歌,完全可以从题材入手,争取“读一首诗,知一类诗”。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诗词大致有山水田园诗、边塞军旅诗、怀古咏史诗、托物言志诗、送别怀人诗、羁旅思乡诗、即事(景)抒怀诗等几种类型。当然,这些诗很难有清晰明确的界限。阅读时,既要把握诗歌的大致题材,更要把工夫花在对诗词内容的准确把握和理解上。
一、咏史怀古诗——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
题材特征---登临古地、凭吊古迹、追念往事,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所感; 标题中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迹”“古人名”等内容
思想情感: 借怀古叹今,或叹个人命运的坎坷。 ①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②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之情;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③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
常见手法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②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荒凉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③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④衬托,作者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衬悲情。
对接相关篇目:《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赤壁》(杜牧)、《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荆州道怀古》①刘禹锡 南国山川旧帝畿,宋台梁馆尚依稀。马嘶古树行人歇,麦秀空城野雉飞。风吹落叶填宫井,火入荒陵化宝衣。徒使词臣庾开府②,咸阳终日苦思归。【注】 ①这首诗作于中唐诗人刘禹锡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赴连州(今属广州)刺史之任时。②庾开府:即庾信,一开始在梁朝为官,后奉命出使西魏,被强留在北方,历仕西魏、北周二朝,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所以世称“庾开府”。
问题:本诗的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1.抓标志:荆州道(地点)、怀古。2.读注释:①诗作于作者被贬赴连州刺史之任时,交代写作背景;②中唐诗人刘禹锡“永贞革新”失败,介绍作者情况;③介绍“庾开府”,暗示此处运用典故。3.读诗句:①(关键词句)咸阳终日苦思归。②[景、事](写景)古树之下,烈马嘶鸣,行人歇息,空城之中,遍种禾黍,野雉乱飞。寒风萧瑟,落叶飘零,宫井已被泥土、枯枝和败叶填塞殆满;陵园被烧,棺椁以及宝衣皆焚烧净尽。(叙事)在赴任路上看到江山易主的南国山川,古都破败的景象。答案:用典,借庾信思归的典故,庾信枉费了思归之心,如今的“旧帝畿”已经破败不堪了,没有什么值得留恋之处了。(或双关,明写庾信思念江陵,暗喻诗人牵挂长安。)表达诗人对宋齐梁陈几个朝代的灭亡的惋惜(或南国昔盛今衰的感慨),和革新政治的抱负不得施展的悲愤,更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岌岌可危的政治局势的忧虑。
二、咏物言志诗——绘尽天下万物态,寄寓世间感慨情
题材特征:通过描绘自然之物,寄托作者思想感情。标志 ①从对象上来看,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物,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蕴、精神进行吟咏。②从题目上来看,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
情感特征: 单纯咏物、托物言志(寓意)、托物喻理、托物讽世 ①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②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③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
常用技法①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主要是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②从表现手法看,主要是比喻(比况)、象征、拟人和对比。③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
对接相关篇目:《咏柳》(贺知章)、《卜算子·咏梅》(陆游)、《石灰吟》(于谦)、《望岳》(杜甫)
《汉宫春 梅》晁冲之① 潇洒江梅,向竹梢稀处,横两三枝。东君②也不爱惜,雪压风欺。无情燕子,怕春寒、轻失花期。惟是有、南来归雁,年年长见开时。清浅小溪如练,问玉堂③何似,茅舍疏篱?伤心故人④去后,冷落新诗。微云淡月,对孤芳、分付他谁。空自倚、清香未减,风流不在人知。【注】 ①晁冲之:北宋词人,因朝廷党争遭贬,后隐居阳翟(今河南禹县)具茨山。②东君:司春之神。③玉堂:指华贵的宫殿。④故人:此指林逋。
问题:(1)上阕写梅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写出了梅怎样的品格?(2)下阕借梅花寄寓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
[教你泡诗]1.抓标志:梅,横两三枝、雪压风欺、(南来归雁)年年长见开时、空自倚、清香未减(梅的特点)。2.读注释:①介绍作者,北宋词人,交代生存环境;“遭贬”暗示内心郁郁不平;“隐居”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交代写作背景;②“东君”“玉堂”“故人”帮助理解诗歌。3.读词句:①(关键词句)“问玉堂何似,茅舍疏篱”“伤心故人去后,冷落新诗”“对孤芳、分付他谁”“空自倚、清香未减,风流不在人知”。②[景、事](写景)写江梅潇洒,用修竹作陪衬,遭受雪压风欺,却凌寒而开,蕊寒香冷,不仅与蜂蝶无缘,连候燕也“轻失花期”,最后写梅花虽遭冷落,却不与世俗同流,清香不减。(叙事)作者观看梅花,以梅花品格的高洁、孤傲比喻自己的品性。
[尝试答题] (1)化用、对比衬托、正面和侧面(直接和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写出了梅花孤傲、坚强的高洁品格。(2)①“问玉堂何似,茅舍疏篱”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②“伤心故人去后,冷落新诗”表达了对林逋的仰慕和追思。③“对孤芳、分付他谁”借林逋去世后无人欣赏梅的孤芳,表达了对无人赏识自己的忧愤。④“空自倚、清香未减,风流不在人知”表达了坚守自己高洁品格的情怀。
三、 送别怀人诗——多情自古伤离别,一种分别多样情
题材特征: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
标志 ①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等字。②常见意象:“柳”“酒”“月”“水”四大意象(“长亭”“短亭”“阳关”“舟”“灞桥”等意象也常在送别诗中出现)
内容 :送别诗(词)涉及的范围极广,有君臣官场赠别,有市井朋友相别,有亲人情人送别。
情感 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态。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杂在一起的集合体,它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
常用技法①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②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别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人的伤离之深。③以乐景衬哀情(也叫乐景写哀情或反衬)。④想象(也叫虚拟或虚实结合),送别诗常借助想象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
对接相关篇目:《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雨霖铃》(柳永)、《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例3]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上面所讲及提示回答问题。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注】 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问题: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教你泡诗]
1.抓标志:送、归蜀,意象有社燕、下马、征衣、水,表明这是一首送别诗。
2.读注释: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恬淡闲适。暗示回到家中。
3.读诗句:①(关键词句)望、远壑;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
②[景、事](写景)春风吹过,蜀地的枯树骤然变绿,孩子在自家柴扉外急切地盼望父亲归来;忽然听到远处的山壑中传来杜鹃的叫声,仔细一看,原来是自己的父亲翻过前山回来了;何遁山人刚刚返乡,燕子也随即归来了,下马来换洗好衣服。
(叙事)作者想象所送之人何遁山人回家时的情景。
[尝试答题] 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四、羁旅思乡诗——他乡村树似吾乡,愁煞天涯断肠人
题材特征:古人因各种原因长期在外,常常情不自禁地抒发自己的羁旅愁绪、乡情乡思,以表达自己的孤独寂寞或对亲人的思念
标志 ①诗题中多含有“客舍”“登高”“望月”“忆”“寄”“行”“思”等词语以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②常见意象: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啼、沙鸥、孤雁、浮云、梧桐叶落、西楼、高楼、危楼、危栏等。
内容: 借抒发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叹,表达思亲怀乡之情,主题有潦倒失意、漂泊哀伤、思念亲人等
情感 ①天涯漂泊羁旅愁。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②望尽天涯怀人愁。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③羁旅他乡的幽怨之情。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常用技法①借景抒情(或叫“寓情于景”),情景交融。②乐景衬哀情(乐景写哀情)。③对面落笔。诗人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是直接抒发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诗人的苦恨离情。④因梦寄情,虚实结合
对接相关篇目:《登高》(杜甫)、《次北固山下》(王湾)、《秋思》(马致远)、《夜雨寄北》(李商隐)、《黄鹤楼》(崔颢)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注]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注】 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
问题:作者在诗中是用什么手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教你泡诗]
1.抓标志:含山店(地点)、梦觉作(事由)、客,意象有灯、山月,暗示羁旅思乡。
2.读注释:介绍作者,交代其为长安人;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暗示思乡的主题。
3.读诗句:①(关键词句)流离、别家、客天涯、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②[景、事](写景)写眼前灯火迷离,起床后看到山月西斜的景象,令人无限惆怅。
(叙事)诗人因“流离”“别家”成为一种习惯,漂泊天涯已成为生活常态,梦醒望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尝试答题] 运用了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的手法。诗的前两句先写“实”,写自己“等闲挥袂”“别家”“客天涯”的豪迈和潇洒;诗的第三句写“虚”,虚写自己的“灯前一觉”所做的梦。这“梦”是“江南梦”,即思家梦。诗人将离家的苦闷转入到梦境,以此寄寓自己现实中的困惑、矛盾和失意之情。末句再用“山月斜”映衬自己的惆怅和孤独,“斜月”意象的加入,使诗人的感伤表露无遗。
五、边塞征战诗——金戈铁马征战事,大漠秋风慷慨情
题材特征: 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
标志 ①标题中往往有“行”“军”“征”“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②常见意象: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边关、雨雪、风沙等)、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羌笛、琵琶、战马等)、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阳关三叠》《渭城曲》等)、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
内容 :多以边塞战争、边塞生活、边塞风光为内容
情感 ①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②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③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④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⑤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⑥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喜悦。
常用技法①修辞方面: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②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常用侧面烘托、动作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③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
对接相关篇目:《出塞》(王昌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燕歌行》(高适)、《使至塞上》(王维)、《十五从军征》(佚名)
塞下曲(其六)戎 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注】 ①骎骎(qīn qīn):形容马跑得很快的样子。②卢龙塞:古地名。
问题:(1)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2)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教你泡诗]1.抓标志:塞下,意象有北风、白草、胡马、戍楼、铁衣、战马、烟尘,表明这是一首边塞征战诗。2.读注释:①“骎骎”的解释表明边塞紧张的战场气氛;②“卢龙塞”为边塞特有的地名,暗示所写内容与边塞战争有关。
3.读诗句:①(关键词句)“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夜后戍楼月”“铁衣霜露重”“烟尘飞至今”。②[景、事](写景)白草为北风所凋,外族军队正在加紧寇边,步步向要塞逼近。秋天的夜晚,清冷的月光照着城楼上的戍边老将,他的铁衣上凝结了一层厚厚的霜花,与他相依为伴的战马不时发出嘶鸣。
(叙事)写月夜戍楼中的老将,在恶劣的边塞环境中戍守边关国土,思念家乡,感叹戍边的岁久年深。
[尝试答题] (1)特点:自然环境险恶,军情紧急。作用:营造了肃杀的氛围,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为边将的出场勾勒背景。
(2)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之苦、思乡之愁的边将形象。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和对从古至今延绵不断的战争的厌倦,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六:山水田园诗——水光山色养性灵,登山观海总溢情
题材特征:以田园风光以及农民、牧人、渔父等为主要描写对象
情感:分为山水诗与田园诗。山水诗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田园诗指以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的诗。
标志 ①标题中往往有“山”“野”“田”“居”等字。②常见意象: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
情感 ①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②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③憎恶黑暗,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④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表达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⑤对现实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常用技法(1)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2)写景的表现手法:①白描与工笔;②观察角度高低俯仰的变化与远近高低的顺序;③光、影、色彩的渲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运用;④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⑤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3)抒情方法:①借景抒情,融情入景;②以乐景写哀情(反衬)
对接相关篇目:《过故人庄》(孟浩然)、《山居秋暝》(王维)、《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饮酒》(陶渊明)
山居即事 王 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问题:(1)本诗意象丰富,请赏析第三联中的“绿竹”“红莲”意象。
(2)结合全诗,具体分析作者塑造了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
[教你泡诗]1.抓标志:山居,意象有柴扉、落晖、松树、荜门、绿竹、红莲、渡头。2.看作者:王维,唐代诗人,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读诗句:①(关键词句)“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②[景、事](写景)写出了绿竹青翠、红莲花谢、炊烟四起、人们采菱而归的清新之景。
(叙事)诗歌描述了诗人隐居山林之后的生活和心态,虽是生活惬意,却又在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的落寞之情。
[尝试答题] (1)“绿竹”“红莲”两个意象写出了诗人山居环境的清新雅致,也体现了诗人高洁的隐逸情怀,表现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喜爱。
(2)首联隐居环境的静寂,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落寞;颔联、颈联的“鹤”“松”“竹”“莲”等意象写出了诗人的高洁情怀;尾联炊烟升起,人们采菱而归,表现了诗人的悠然闲适。整首诗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内心落寞、品行高洁、悠然享受隐居生活的隐士形象。
七、即事(景)抒怀诗——一枝一叶一世界,亦喜亦悲亦啸吟
题材特征
内涵 :即事(景)抒怀,指的是诗人因一事或因眼中所见引起了心中的某种感触,于是描写当时之事或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慨。
内容 :即事(景)抒怀诗歌的基本内容是随意出现在身边之事、身边可见之景。包括思亲、送友、怀乡、赠人,表达人生感悟,抒写闲情逸趣等。
标志 ①诗歌中包含叙事或写景内容,重点是作者由所叙之事或所写之景而生发的感慨之情。即事抒怀偏重于叙事,即景抒怀偏重于写景,其重点在“抒怀”。②标题往往有“即事”“即景”“抒怀”等词
情感 ①寄情山水,表达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②表现了诗人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的情趣。③抒写政治上的失意和对世事的感慨。④对现实愤慨、不满和壮志难酬及怀才不遇的惆怅之情
常用技法(1)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2)叙事写景的表现手法:①虚实结合;②衬托(以动衬静、以乐衬哀);③侧面描写的运用;④白描与细节的手法。(3)常用的抒情方法:①直抒胸臆;②展开想象,寄托情感;③借景抒情,委婉抒情
对接相关篇目:《无题》(李商隐)、《涉江采芙蓉》(佚名)、《一剪梅》(李清照)
《春日即事》李弥逊①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注】 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西汉翟公做廷尉时,宾客阗门;等到失势废官,宾客绝迹。此处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问题: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教你泡诗]1.抓标志:即事。2.读注释:①介绍作者,曾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后被免职,暗示作者在仕途上的不如意;②“张罗地”,暗示世间的冷暖。
3.读诗句:①(关键词句)“网春”“自掩门”“车尘不到张罗地”“落花狼藉近黄昏”。②[景、事](写景)写暮春时节的丝丝细雨,连续不断,相互交织,像是张开了一面弥天大网,要把即将逝去的春天网住;落花狼藉一片,天色已近黄昏。(叙事)叙写自己门庭的冷落,无人来访,暮色沉沉中,他才去关门。
[尝试答题] 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诗的前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后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门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
咏史怀古---苏 武 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②。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注】 ①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②丁年:壮年。
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抒发了怎样的情感?答案:尾联运用了借代、衬托、用典的技巧。借代,“茂陵”是汉武帝的陵墓,用它代指去世的汉武帝。衬托,以哀景衬哀情,用“茂陵”“秋波”等哀景衬托苏武的伤感之情。用典,从《论语》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化用出“逝川”二字。这一联集中抒发了苏武归国后对武帝追悼思念的悲凉之情,这是融忠君与爱国为一体的感情。
咏物言志----戏题牡丹 韩 愈
幸自同开俱隐约,何须相倚斗轻盈。陵晨并作新妆面,对客偏含不语情。双燕无机还拂掠,游蜂多思正经营。长年是事皆抛尽,今日栏边暂眼明。
与前两联相比,本诗后两 联描写牡丹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颈联和尾联,无一语明写牡丹,却表现出牡丹的美。颈联中燕于花中拂掠,蜂于花中经营;尾联中诗人为赏牡丹抛尽世事,观花而眼明。这些均从侧面写出了牡丹的美。
答案:侧面描写,颈联通过描绘牡丹花开之后燕舞蜂忙的嬉闹场面来表现牡丹的美,尾联通过写诗人见牡丹而心喜,忘却多年尘俗之事的愉悦之情来表现牡丹的美。
送别怀人---柳梢青 送卢梅坡 刘 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注】 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答案: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意思答对即可)
羁旅思乡---鹧 鸪 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这首词表情达意曲折婉转,写“乡思”却不平铺直叙,而是去写有心之鸟、无意之人,以物观我,情为物动,辞意反复回荡,而且“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纯情秀雅,读来动人心弦!
答案: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边塞诗----征 人 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案: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山水田园诗------池上早秋 白居易
荷芰绿参差,新秋水满池。早凉生北槛,残照下东篱。露饱蝉声懒,风干柳意衰。过潘二十岁,何必更愁悲。
诗歌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案:诗歌的前两联描绘了一幅秋水满池,碧波荡漾,荷花点点,菱芰点缀,秋风徐来,栏杆生凉,夕阳照篱的初秋荷塘图。
7.闺情诗
应 天 长 韦 庄
绿槐阴里黄莺语,深院无人春昼午。画帘垂,金凤舞,寂寞绣屏香一炷。碧天云,无定处,空有梦魂来去。夜夜绿窗风雨,断肠君信否?请结合下片中的词句分析作者是如何描写女子的相思之情的。
答案:下片以夜色表达女子的相思。“碧天云”既是所见的夜色,又暗指她所怀念的漂泊在外的人。“夜夜”句用风雨摇窗、深夜梦醒的典型环境,表达她对远人的深沉眷恋。末句是哀切的呼唤。独居孤处的女主人公在极端的苦闷中无法可想,只能对着远方如此倾诉。这样,她对远人的深厚情意以及思而不见的抑郁心情,就充分地表现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