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算是我有意识地初涉人类学。其实一直以来,我从未想过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差别在哪儿、人类学具体是做什么的。现在想想,大概人类学要以“人”为切入点,以定性研究为主,比如人类学家口中最常听见的“田野调查”,要深入实地去做研究。
《北冥有鱼:人类学家的田野故事》汇聚了75位人类学家的98篇田野小故事。总的来说,故事浅显好读,但内容和质量参差不齐,有些实在太短,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有些戛然而止,不够过瘾。这本书中的“田野”,那可真是五湖四海、天南海北,对于涨涨见识,拓宽一下眼界倒也未尝不好,但书对于内容的选择、编排和审查可以做得再细致些。
人类学家的田野调查一般是指去一个遥远的地方了解一个陌生人群的生活和文化。当然并不是只有在异乡才有田野的真实,我们熟悉的周遭也可以是田野,问题在于有没有去细查和领悟。“陌生感”往往带着“刺激”的力量,让人类学家产生思考、进行反思、开展研究。
有一个人类学家说:
我们浸淫在自己的文化中,被自己的文化麻痹以致失去了洞察自己的社会和生活的敏锐。因此,去异乡经历异样的生活和文化有助于生成对自身习惯的察觉和反思。
其实这个道理对于我们也是一样的,“熟悉”很多时候会令人麻木,一份工作做久了,一个地方呆久了,久到“走远了就忘了为什么而出发”,这个时候我们需要“陌生感”来刺激自己,于是一场旅行、加入社群都是很好的方式,这些方式我们购买的是一种体验,这种“体验购买”比“物品购买”更能够增加我们的幸福感。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做“享乐适应”,我们会渐渐地适应自己的生活,家里多了一台咖啡机、烤箱、洗碗机等等,可能在一段时间内确实会让我们觉得快乐,但慢慢地我们就会适应这种快乐。
人类学家考察的都是和自己“不一样”的人或事,他们站在局外,观察着另一种生活。他们是观察者,也是参与者,会有理性的思考,会有情感的付诸,他们对另一种文化的观察、和他者的相处、发生的故事,这些对我们来说也是陌生的,我们愿意去接受这种“陌生”,来读这些小故事,听他们讲述,带给生活一些“刺激”,让自己省察。只有不断去省察自己的生活,我们才能成为一个高效、开放地一直学习,才能更好地获得人生幸福。
我本想给自己一个田野式的间隔年,做乡村阅读推广,好好记录在他处的生活。最终没能成行,于我而言,真的很遗憾,也许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但这又是自己的选择,也不后悔。我只希望自己明白,自己永远年轻,想做还能够去做的,到那一天,全世界都会来帮我。
下一本人类学相关书籍想读一下《天真的人类学家》,听说非常好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