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女子图鉴》红了很久了,这个周日终于抽空一口气看完了。
一共11集的剧情,每集20分钟,快节奏地浓缩了女主角绫从20到40岁的人生。
绫出生在秋田县,但她从小就志在远方,不甘于眼前平庸的日常。
她对于未来有非常明确的目标——成为让别人羡慕的人。
在她眼里,让别人羡慕的生活有很具体的标准:繁华的东京,需要预约的餐厅,高帅富的男朋友,两天一夜的厢根旅行,Harry Winston的婚戒......
大学毕业后一心向往大城市的绫终于如愿以偿来到了“闪闪发光的东京”。
那么,在她东(京)漂二十年的人生中,绫得到了什么?
事业上,她从企业文员开始,奋斗十年,终于转去国际大品牌Gucci做公关经理,之后一步步稳步上升,还算一帆风顺。
情感上,初到东京时交往过温柔而平庸的初恋;和初恋分手后约会过出身良好的商界精英;三十出头给有钱有品的贵族大叔做情人,享受到最顶级的奢华,后来想结婚了,主动和大叔分手;不停相亲,找了无趣无貌但有房的标准中产男结婚;临近四十岁时离婚,因为和对方实在是格格不入;分居时,找了一个小鲜肉,结果对方傍上了更有钱的大姐姐离开了绫;四十岁一过,突然恐慌,担心老无所依, 想回老家,但最终还是决定留在东京,自己买了房,和认识多年的男闺蜜搭伴过日子。
《东京女子图鉴》并非仅仅是塑造出一个闪闪发光的形象来供人艳羡,女主角身上有太多让人共鸣的地方:她是小镇姑娘, 没有可以给自己庇护的父母;她的恋爱大多并非“浪漫的邂逅”,而是来自联谊和相亲;她经历过独身时被催婚的烦恼,也体会过婚后被催生孩子的困扰……所以,《东京女子图鉴》让漂泊在大城市的你我,产生了强烈的代入感——这个故事的女主角并非一个人,而是千千万万的当代女性。
成为令人羡慕的人——第一集当还在秋田的绫对着老师说出自己的梦想时,我就感觉她之后的人生会很曲折,因为一个想要“令人羡慕”的人一定会非常在意他人的评价,她的喜怒哀乐大多源于他人的评判和标准。
哪怕后来绫想要的薪水和物质通过自己的奋斗也得到了,可她一直到40岁,依然没有形成自己稳定独立的价值观。
绫没有意识到,她一直活在他人所定义的幸福中,一直在拿自己和时尚杂志上、和东京“令人羡慕的女人”比较。
一比较,你就输了。
和他人比较只有两个结果:有时候你会觉得优越,有时候你会觉得低微。感觉低微的可能性比感觉优越的可能性来得更大,因为世界上有无数的人,总有人比你更美,比你更高,比你更强,比你更聪明,比你更博学,比你更成功,比你更出名,如果一直跟别人相比,就会始终生活在自卑中,内心永远不会感觉到满足和幸福。
那么,幸福从何而来?
一度哈佛大学排名第一的课程,不是时髦的经济学课程,也不是实用的法律课程,而是心理学教授本.沙哈尔主讲的“幸福课”。
“幸福课”为何在哈佛大受欢迎?
“因为大家过得越来越不幸福。”沙哈尔说。
越来越有钱,却越来越不快乐——已成为全球性现象。
为何越有钱反而越不幸福了呢?
沙哈尔说:“因为追求幸福的方法错了。”
以追求物质的方式追求幸福,只会离幸福越来越远。
在物质层面,永远无法解决幸福的问题。
幸福的问题只有在内心的层面才能解决。
怎么解决?
和自己的内心联结,活出独一无二的自己,自己定义自己的幸福。
我们通常会以两种方式失去自己的幸福:
第一种是“活给别人看”。
“穿漂亮衣服是为了让别人看,
开豪车也是为了让别人看,
买别墅也是为了让别人看,
一切一切都是为了展现给别人看。”
第二种是“看别人如何生活”。
别人有了别墅,我也想要别墅;
别人嫁了豪门,我也想嫁豪门;
别人家孩子读名校,我家孩子也要读名校,
一辈子都过着“别人家的生活”。
我们以为这样便可以获得幸福,
但没想到我们恰恰因此弄丢了幸福。
剧中绫曾经感叹过:“未婚时被人说结婚才是女人的幸福;结了婚之后又被生小孩才是女人的幸福这样无言的压力压迫,被女人幸福的定义无止境地压迫着。”
但是绫从来没有独立思考过,对于她自己来说,到底什么才是幸福?
剧中也没有任何反映绫通过读书旅行或学习思索等方式探索幸福定义的场景。
在我看来,女人的幸福在于如何面对接纳生命中不可避免的衰老和死亡,在于热情并且全身心地投入生命,在于勇敢地突破所有主流文化和价值的枷锁,诚恳而真实地成为自己最想成为的人,在于毫无保留地爱着,不止是爱一个人,而是爱生命本身。
附上电影《成为简.奥斯丁》里一句我很喜欢的话:
“不在任何东西面前失去自我,哪怕是教条,哪怕是别人的目光,哪怕是爱情。”
与其成为让人羡慕的人,不如成为令自己都羡慕的自由自在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