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诸子散文之《论语》(一)

《论语》是语录体,主要是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记录。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称:“《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所以,《论语》是由孔门弟子或再传弟子编订成集,主要体现了孔子的思想。

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他出身于没落的贵族家庭,年轻时做过一些劳动技艺性的事。同时,接受了很好的文化教养,对周礼心向往之。

他做过中都宰、司空、司寇及摄相,前后只有三四年时间。孔子的大部分时间是用于周游列国、聚徒讲学及整理典籍。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一个“仁”字。表现为:

1、礼。

“克己复礼为仁”,克制自己,恢复理智,你就是一个有仁德的人。

不过孔子的“礼”,主要指周礼,即西周的典章制度。孔子生活在一个“礼坏崩乐”的时代,因此他以恢复西周的典章制度为己任,这是孔子思想保守的一面。

2、爱人。

当然这种爱是有差等的,是由亲及疏、由近及远的,因而在孔子的理论体系中就有了“孝、悌”“忠、恕”“恭、宽、信、敏、惠”等不同的“爱人”内容。

除此之外,他还建立了一些“爱人”的原则。比如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你想成功,你就先帮别人成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他的“爱人”的思想对周礼有了新突破。承认了广大的奴隶也是人,反对用人来殉葬。从这里可以看出他早期的人道主义思想在里面。

3、表现在政治上:仁政。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意思是: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

反对使用武力,提出“修文德”、“来远人”的主张: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意思是:我听说士大夫都有自己的封地,他们不怕财富不多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民众不多而怕不安定。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依照这个道理,原来的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发扬文治教化来使他归服;使他来了之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

这句话牵涉到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财富分配,第二个问题是社会关系和睦,第三个问题是社会秩序。孔子告诫统治者,在治理国家的时候要从这些层面入手,解决了这三个问题,国家自然就治理好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