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宝宝降生的那一刻,就意味着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了,宝宝的成长过程中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帮他成长就是重中之重。虽然1~3岁的宝宝自理能力还非常有限,不过,父母也应开始有意地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减弱并逐渐消除宝宝对父母的依赖心理。
1、承认宝宝的独立人格
父母平时应多与宝宝进行平等的交谈,让宝宝把自己的思想与感受充分表达出来;父母应放手让宝宝去做他喜欢的、且不违反原则的事情,使他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现。
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可以让让宝宝逐渐意识到,他也拥有独立的思想和能力,而并非事事都必须依赖父母。
2、确定适当范围,鼓励宝宝亲力亲为
凡是宝宝自己能够完成或者可能的事,父母必须鼓励他自己做,并且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要不断扩大他亲力亲为的范围。
比如鼓励1岁大的宝宝自己动手吃饭,不要因为担心他把饭洒到桌上;鼓励2岁左右的宝宝自己洗手洗脸,自己爬楼梯、穿脱鞋子等等。如此不仅可以锻炼宝宝动作的灵活性和准确性,又能够使他的自理的能力得以增强。
3、坚持让宝宝自己走路
带宝宝外出时,应坚持让他自己走路,倘若路途较远,可以让他中途多休息几次,但是不要一听到他喊累,就心疼地抱起来或者赶紧打车。长此以往,宝宝的依赖心理会越来越强。
这种情况下应该让孩子稍做休息,等他恢复体力之后,再继续自己走。如此才能使宝宝不会一遇到挫折就退缩到父母的羽翼下寻求帮助。
4、鼓励宝宝勇于承认错误
很多时候由因为宝宝自己动作不协调而摔跤,或者因为其的粗心大意丢了玩具,为了安抚宝宝,家长们就会把错误揽在自己身上,甚至低声下气地向宝宝“道歉”。
或许父母以为这种做法会拉近亲子之间的关系,其实并非如此,而是容易形成亲子之间依赖且对立的关系。
孩子年龄小不懂道理,为讨好他,父母就将自己降低到他的水平,这样会使孩子从心里不尊重父母,并且会认为所有的错都源于父母或者外物,总之不源于自己,如此以来就会形成凡事依赖、反抗父母和事事找借口的坏习惯。
所以,当宝宝犯错时,父母应鼓励他勇敢的承认错误,承担起属于自己的那份责任。
5、让宝宝学会忍受适度的疼痛
宝宝走路时不小心跌倒是件很正常的事,他们完全可以自己站起来,但有的家长常常会赶紧跑过去扶起或抱起宝宝,然后心疼地问:“是不是很疼啊?”而这种问法会让宝宝不假思索地回答:“好疼。”甚至会哭起来。
父母说出这种诱使孩子产生依赖心理的话,恰恰反映出父母的一种矛盾心理,即一方面想严格管教,另一方面又希望他撒娇或依赖父母。
正确的做法是,应该用“不痛吧”来代替“痛吗”。那么宝宝自然会回答:“一点都不痛!”,这时父母就该及时表扬他“真勇敢!”这样做对培养宝宝的独立意识很有帮助。
6、父母必须以身作则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所以年轻的父母要以身作则,出现经济问题时,不要伸手向老人要;夫妻吵架时,不要赌气回家“搬兵”;去祖父母家时,不要两手空空地带宝宝去又吃又拿。这一切对宝宝独立意识的培养都是不利的。
倘若父母遇到困难都自己想办法解决,那么宝宝也会耳濡目染地受到良好的熏陶,独立意识逐渐增强。
为了宝宝的将来更加顺利,从现在开始就要培养他的独立意识了。
不要等孩子大一点上了幼儿园才发现,宝宝对大人的依赖这么大,完全不能够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