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习惯的,每天打开Mac,写。
我想起一个上说,为什么我们会写日记,我想其实是因为我这一类人的大脑就喜欢倾诉,你不想和频率不同的人站在一起,所以你就会养成自己和自己说话的习惯。
每天最舒服的时候,也是写作的时候。或者说,对着屏幕敲字,然后无所谓的交给这个世界,敲打,点击,情绪释放到全世界去,就好像从冥想盆里抽取自己的记忆,一点一点,想倾诉的欲望在舒缓,于是也开始慢慢学会想事情,看清楚这个世界。
35岁,进入到给工作越来越少时间的年纪,好像有点儿早,但在今天的中国似乎又有各种可能。我的一个朋友说,因为北京政府搬迁的时期,通县限购了,想一下,市政府工作的提前知道消息,一下子购入,坐等翻三倍。
财务自由了。
朋友开始跟我探讨,到底是心灵自由在前还是财务自由在前。以前的我觉得后者是前者的必要条件,现在越来越倾向于相反的方向。财务自由是提供安全感的方式,但以现在的理财角度来说,保守的理财年收益不到5%,普通百姓现金持有多少靠吃利息是天方夜谭;手伸向银行以外,自然就面临本息无归的风险,现金越多风险越大,想着那些股市蒸发几个亿的大佬们怎么能睡得着(说不定真睡不着)的问题,就得出了心灵自由第一位的结论。
所以,找到生活里的锚就特别重要,写作对我来说,无疑算是一个必须的锚,甚至,写,才会有安全感,才会觉得记录下了什么,才会觉得,这一天并没有百百度过。
按照我爸妈的理论,一生的时间不过几万天而已,每一天都读过的开心,其实就是人生赢家,颇有些娱乐至死的意味,以前是不同意的,以前是想做新闻记者的,现在也越来越同意,越来越觉得如果定义高一个级别的娱乐,那么电影、音乐、话剧、歌剧当然都算,在这个星球到处走走自然也算,不然白来了这个世界,就很强烈的紧迫感,想问自己每天白天的8个小时到底是干什么用的,为什么不离开现在的圈子,为什么还不走向更远的地方去别处看看,怕的是什么,对新鲜感到底还有没有需求。
还有没有需求。
还是有潜意识里的不安和不安分,这种左右的情绪还是会在未来的一年里给我一些纠结。
开心一些,毕竟下一个假期就快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