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个和康先生之间“相爱相杀”的记流水账,从周一到周三。
1.周一:手机大战
晚上,带乔去理发,康先生先回家。我们回到家,康先生拿着手机玩游戏,叠好的衣服在沙发上。
他就保持那个坐姿和玩手机的姿势,一直到我给乔洗完澡,一动也没动。我心里憋着气。
他起身要去洗手间,手里依然拿着手机,终于,我爆发:“把你的手机扔了可以吗?你真的觉得自己这样成天拿着手机玩说得过去吗?”
康先生当然也不示弱,反驳说我也用手机。我们唇枪舌战了几个回合。中间,乔说了一句:“妈妈,你也要少玩手机,手机玩太多眼睛会近视。”
我猛然意识到,我和康先生之间任性争吵时,两个人都是孩子状态,而乔却充当起成人角色。终于偃旗息鼓。
并且努力让自己回到P.E.T.频道。睡前,康先生终于放下手机准备洗澡,过来和乔说话。我对他说:“每次我们要睡觉时,你开始准备洗澡,我真的觉得很无奈。你玩手机的时候,感觉你在,又好像你不在,好像我面对的是一个躯壳。”
没办法进入完全脆弱层的表达。但这么说时,康先生没有再反驳。我说完后,心里也没有那么堵了。
2.周二:看你怎么做
话说周一晚上因为手机和康先生有了冲突,一开始,我用了非P.E.T.的方式怼他,他说要下楼去玩手机,让我眼不见为净,我说,你出去,我就锁门。
后来,康先生虽然继续玩手机,但也没有出门。玩了一会,自己主动过来和乔互动,这一天,也终于没有拖到凌晨才睡,而是在我没睡之前就上床躺下了。
他提前上床,有妥协求和的意思。但没有直接表达。我也保持沉默,做自己的事。
周二早上,我的气消了大半。考虑到周三他就要出发去日本好几天,我还是决定这天晚上把乔放到爷爷奶奶家过夜,和康先生过“一对一时间”。
但毕竟前一晚冲突留下的隔阂还没有完全消融,周二,我没有和康先生提前商讨晚上怎么过,而是按照自己的节奏,运动到6点多才回家。心里隐隐一个声音:我满足你的需求安排了约会时间,接下来就看你怎么做了。
等我收拾完自己,可以出门时,已经是晚上8点了。我心里咯噔一下,这下康先生恐怕又要有情绪了。
没想到,这天,他一看到我收拾好准备出门,立刻放下手机跟我出门。出门后,也顺应我的提议,一起吃了顿简单的健康餐。更让我意外的是,他告诉我他下载了一部好电影《实习生》,可以在家里看。
这天晚上,基本都是照着我的节奏和需求过的,我得到了满足,心里也软下来不少。
3.周三:我心软了
周三上午,康先生要到医院检查一段时间以来一直困扰他的侧腹疼痛,下午,就要出发去日本。我心里有个声音是他需要我陪他去,但我有一个团体课恰好也在这天上午,实在也不想放弃,于是如实跟他说明了情况。并决定可以利用中午时间回家看看他,也可以送他到机场。
没想到,当我做好这个决定并告诉康先生时,他反而很轻松地告诉我不用了。这时,恰好他的检查结果也已经出来,并没有什么问题,他心里的石头也落地了。
电话里,听到他轻松的语气,我对他说:“听到检查结果没事,你很开心,感觉很踏实,我也松了一大口气。”
晚上,和康先生通完视频,想起来,关于前一天晚上我的满足感,还没有向他表达呢,于是,发了一条微信给他:“老公,昨晚我8点多才准备好出门,你一看到我准备好就放下手机,对于晚饭的安排也跟随我的想法,还提前下载了好看的影片,让我在家里看,我很满足。谢谢你满足我。”
4.觉察:互相满足的悖论
突然发现,夫妻之间那点事,无非就是“我对你有期待,你能不能满足我”的拉锯战。
得到满足,当然很好,比如周二晚上的陪伴,我蓦然有种“幸福来得太快”的惊喜。为把这份惊喜和滋养定格下来,我事后补充表达了我对康先生的肯定和感谢。这也就是“无问题区”的关系重建。
得不到满足,事态就变得复杂了——可能变成争吵,就像周一晚上围绕手机问题一开始的互怼,这时候双方的能量可能都很高,但争吵只能一时泄愤,同时调动出更多负面情绪,并不能解决问题,更无法滋养彼此关系。
也可能引发自己的痛,掉进一个古老的黑洞,这时候如果自己对这个痛和黑洞是有觉察和敏感度的,那么就能透过这个外在的不满足,看到自己深沉的渴望——期待伴侣像一个理想爸爸那样以自己想要的方式爱自己,此刻,是我在一个黑洞里,像一个无助而任性的孩子向外索求接纳和肯定。
如果不仅看见,并且去经验这个属于自己的痛,从外在得不到满足的失落感,就会魔法般地消失;在痛里那一刻,被自己扭曲误读的老公,也会回归本有的样子,没有那么好,也没有那么糟。
我承认即使我保有相对敏锐的觉察,在日常与康先生的互动中,依然还会掉进“期待被满足”的坑,坑顶往往还会随之被加上盖。尤其复杂的是,不仅我对康先生有期待,他对我也有期待。于是,我们之间就常常上演“谁先满足谁”,或者“凭什么我来满足你”的权力斗争。
值得庆幸的是,当我保有觉察,虽然还是会掉坑,但却可以更快地寻找到透进光的缝隙。那一丝光,会慢慢照亮我心底的阴影,让我疗愈自己的痛,也生出意愿和能量,去满足康先生对我的期待。
这个过程便是——当我有了一些空间容纳自己的痛,我也有了一些空间去满足康先生对我的期待,而他也会释放一些空间,满足我的期待。哪怕这个空间,刚刚只是一条打开的缝隙。
关系互动的循环,由此从恶性转换成了良性。而爱,也在一个又一个“绝望之盖”的缝隙里,有了张弛和呼吸,有了重焕生机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