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尽早建立亲子间的密切关系
良好的亲子关系这是西尔斯亲密育儿的核心。首要因素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年龄特征,性格特点,气质类型和孩子的需求,亲子关系是相互的,不仅在于父母对孩子的适宜性要求,也在于孩子对父母期望的合理性回应,这是最理想的一种状态,如同两位知己,你懂我,我信任你,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2.了解你的孩子
了解孩子是养育孩子的关键,很多时候,我们对于孩子过多的是用成人的思维方式理所应当的思考孩子的行为,将孩子作为小大人看待,往往引发很多冲突,记得儿子吉吉有一次坐火车,想要吃面包,我就掰了一半给他,他不吃非要一个完整的面包,当时也觉得对孩子的行为不可理解,觉得孩子怎么这么较真,后面学习了蒙台梭利的理论知道了孩子处于完美的敏感期,希望事物或食物是完整的,完美的!教育孩子需要我们有一颗耐心,也需要我们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从儿童视角,先想孩子所想,提高对孩子的敏感度和洞察力。
3.帮助你的孩子尊重权威
尊崇意味着服从,又意味着敬重。权威的角色兼具有和蔼与睿智两种秉性。孩子怎样才会听大人的话?首先建立的基础是尊重,将孩子当做和我们平等的人看,基本的对孩子说到做到,耐心倾心孩子的发言,睿智的,有权威的父母是控制住局面,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子女对父母是真诚的信任和敬重。
4.为孩子确定规则
孩子的成长需要秩序感,良好的秩序感的建立能让孩子内心安定,情绪稳定,父母需要做的是两件事,限定合理的范围以及提供玩耍和学习安全环境。
5.期待孩子服从管教
首先,孩子对世界认知以及对规则的了解来自父母对其态度及反应,2岁的儿童开始建立自我意识,儿童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多来自生活中的重要她人,父母对孩子的期许和态度,会被孩子敏感的觉察到,因此,父母应保持对孩子的良好期待,在心理学上也有期待效应罗森塔尔效应,当你把对孩子的美好期待反馈给孩子时,孩子会朝着你期望的方向发展。需要在日常行为中由父母帮助其确立行为准则,什么是好的行为?什么是不好的行为?从而建立是非观念,父母更多的不是言语教导,而是行为引导,通过具体的行为规范,让孩子建立行为规则的秩序,不是数落孩子吼一大通孩子的不是,并不能起到什么效果更重要的是教给孩子怎么做才是对的行为,培养起孩子内在的自我控制力。6.榜样养育孩子
这个方面更多的采用的是蒙氏理论的“吸收性心智”概念,孩子出生后对环境中的信息都全盘吸收,无论好的坏的,因此家长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行为的示范作用,尤其原生家庭中父母的行为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好的童年会治愈一生,不好的童年需要一生治愈,尤其在我们家庭司空见惯的父母不能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孩子吼叫责骂的现象,一方面反应了父母对孩子教育的不智慧,不了解孩子会把父母的言行作为榜样,从父母的行为中习得自己对待生活的方式。另外一方面也反应了父母对自身行为和情绪缺乏有效的控制,成人的世界首先要学会好好说话,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7.培养孩子的自信
我们经常被问到?自我感觉如何?当你自我感觉良好时,表明你有一个良好的自我认同,对自我有很好的掌控好,这样的孩子更有自信。培养一个自信的孩子是每一个父母都期待的,策略一:帮助孩子积极的正面形象,帮助孩子形成我是一个有价值的人的观念,那么她就会用有价值的方式做出各种行为,更容易被管教,如家庭会议认真听取孩子的意见,让孩子参与家庭劳动,给孩子买衣服等听取孩子的意见。多做有利于增强孩子自我价值的有建设性的人和事。
8.塑造孩子的行为
行为的塑造可以利用行为主义的理论,采用刺激~强化~反应的模式,通过循序渐进的对良好行为的及时反馈,固化好的行为,使不良行为逐渐消退,从而形成对良好行为的认同感,重点依然是及时强化,及时给予孩子肯定和表扬,看见孩子。
9.培养谨慎的儿童
这个是对我很有新意的一个观点,在我们都普遍追求培养孩子大胆等品质时,如何培养一个有责任,有道德感有良知的孩子成为作者关注的问题,可见作者看到了问题的本质,而不是如世面上的有些畅销育儿书仅仅停留于父母所热衷的成绩。道德是中西方教育家对教育的终极培养目标,很重要但也往往被忽视,因为它是一个不可测量的隐形目标,也不起一个实用价值的工具性目标。在《儿童道德心理学》中指出指出即便是婴儿也有道德情感,看到其他孩子哭自己也会哭,来自人对他人痛苦的不适感。孩子其实比大人更为敏感,儿童的道培养道德的孩子一方面培养孩子的敏感性对自己及对他人做出的行为负责,二是在采取行动之前对自己的行为会对别人产生的影响予以考虑的能力。总结为孩子共情能力和做出明智选择能力的培养,方法可以用卢梭的自然后果法明确自己行为失误产生的后果承担的责任,以及道德情景故事法如何做出明智选择。
10.善于交谈和倾听
一尊重孩子认真倾听,孩子老插话不认真听讲,多和父母不认真倾听孩子有关。
二辨别并正确表达自己,注重口语表达的准确性和句式的丰富性。别觉得孩子小用过于儿童化得语言阻碍孩子的语言发展,如吃饭饭,睡觉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