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爱文字,尤爱诗篇。结识竹林诗友,交流诗作,互通友好,常有大作发来,斗胆作评。评好评孬,只有竹友喝彩,不得读者下文,因着都冲诗歌去了。
忆起那些年月,我在文学网站诗歌编辑部任编辑,徜徉烟雨红尘,幸与三月风结伴,共赏红杏吻春,咀嚼人生五味,编辑美好时光。仅仅一个诗评,让我兴奋不已,至今难以忘怀。
刚做编辑,如初生牛犊不怕虎,无知而无畏,竟敢承接一个编辑大单,竟然获诗美佳评之大赞。
何谓大单?先从单说起。一些待录取的作品供编辑们浏览,看好了,认定了,手指点上去,便承接了一个编辑任务。
明显的精华作品,其按语水平不说与作品相匹配,但要详述其精华理由,起到推波逐澜的媒介作用。有时,读者在阅读一首诗之后,对其意境觉得有点朦胧,而通过按语,眼前一亮,打开了视野,豁然开朗起来。请看我对《匕首》的按语,你看是吗?
【我的按语】
简短的诗行浓缩了古代数个著名刺客的身影与诸多故事,“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最著名刺客荆柯;为好友荆柯报仇击筑刺秦王的刺客——高渐离,惨遭剜目酷刑锲而不舍举筑撞秦王;创造性的把匕首藏在鱼腹中,成功刺杀王僚的刺客——专诸,遗憾的是,专诸当即也被侍卫杀死;采用苦肉计迎着月光断臂刺庆忌的最悲情刺客——要离,典故“壮士断臂”缘于此故;不惜残身毁容,隐姓埋名,两次刺杀赵襄子未遂的刺客——豫让,豫让敬业心使然,赵襄子感其诚,解其袍,令其刺,尔后悲壮伏剑自杀;聂氏姐弟聂荣、聂政的故事等等……诗歌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起句追忆断命于匕首的刺客,演译至今虽富戏剧性,而在诗人笔下,将刺客视匕首、自己视刺客为坠崖的情人,把物思故人;二节,一口枯井街头嚎泣/匕首扎入念力的心脏……画面悲切,切入悲壮典故,聂氏姐弟的故事令人感动涕零、震憾人心,这里还有姐弟、爱国情怀的正义吟唱;三节,目睹易水,对视荆柯,瞬间壮烈的义举化作永恒;四节,酒杯里三座城池、赵袍抽打着月色,从幻化的意象中,隐喻了不成功便成仁的悲壮气节;五节,从红月亮之中,再现悲情刺客要离的形象,一个“红”字卓有力度,渲染了壮士断臂的悲壮与风采;尾节,借助专诸塔祭酒概括全文并与首节呼应,沉醉于“燕尾的狼烟”,锋利的匕首与那些似曾鲜活的刺客。他们,在诗人目光里依然是最美的女人。纵观整首诗歌,诗人以沉稳的笔法,引用诸多历史典故与多种意象巧妙结合,多种小意象恰到好处的维护了“匕首”这个大意象,浓缩了一部《刺客列传》的人物画像,揭示士为知己而死的侠客精神,赞美为实现理想至死不渝的英雄壮举,发人深思,耐人寻味,实谓佳作,不可多得,值得一读。
【匕 首】
一把匕首里冥坐,
一把戏剧的匕首。
把试它像把试坠崖的情人
一口枯井街头嚎泣
匕首扎入念力的心脏后,
苍凉的歌声从岸边传来。
这里传递的,绝不是
亡之音
击筑的身影宣然简上
如果循着易水西行
你会掬捧着,悬崖边的
对视,瞬间永恒。
剜目自裁,
毋宁是最末的祈祷?
酒杯里三座城池
晃得不成样子。
至今的赵袍,仍在桥头
抽打着月。
你从月的鞭痕里抱起
那把匕首,
红月亮沿着刀刃下滴。
红月亮里的要离。
那把匕首仍在
专诸塔的祭酒里,买醉
哦,买醉曾经最美的女人
燕尾的狼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