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左权县更名的一点看法

文:天下无狗

清晨,太行山区终于迎来了一场久旱甘霖。辽州——哦,不,左权县——全天气温十八到二十五度,凉爽宜人。雨丝洗刷着这片古老的土地,也勾起了我心中一个存疑已久的问题:为什么要将“辽州”改为“左权县”?

“辽州”二字,自东汉始,已承载了近两千年的历史份量,有底蕴,有传承,且霸气侧漏。它不只是一个地名,更是一方水土的记忆容器。千百年来,发生在这里的故事、积淀于此的情感,都向这个名称汇集、凝结。相比之下,“左权县”固然是为了纪念抗日英烈左权将军,这份敬意值得珍视,但以人名取代一个延续千年的古地名,是否恰当,却值得深思。

左权将军是英雄,是值得后人铭记的民族脊梁。但纪念英雄,未必非要通过更名来实现。建一座纪念馆、修一座烈士陵园、将他的事迹写进地方教材,都是更持久也更庄重的方式。而“辽州”所代表的,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一整部地方史,是无数代人在此生活的集体记忆。在历史的长河中,任何个体都只是一粒沙石,哪怕他是英雄;而一个延续千年的地名,却如同河床本身,默默见证着文明的流淌。

此外,以人名命名县域,在实际使用中也难免尴尬。人们习惯简称地名,如“和顺县”称“和顺”,“灌云县”叫“灌云”,自然顺口。但“左权县”若简称为“左权”,则直接指向人名,既失庄重,也易混淆——我们究竟是在说这位将军,还是这片土地?

地名,是文化的根脉,是乡愁的坐标。它不应轻易随时代变迁而断裂。将“辽州”改为“左权县”,在我看来,是一种冲动的、不成熟的决定。它切断的不仅是一个名称,更是一段绵延千年的历史语境。

雨还在下,仿佛在轻轻叩问这片土地的记忆。或许,真正有力量的纪念,不是覆盖过去,而是在铭记历史的同时,也尊重历史本身的完整与深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