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是了解欧洲历史绕不过去的一座大山,从罗慕路斯建城到君士坦丁堡陷落,跨越2200年的历史,还有学者不依不饶地想把哈布斯堡王朝也算进去。罗马帝国前期是古罗马最辉煌灿烂的时期,罗马人带着恺撒和屋大维的荣光东征西讨,南征北战,建立起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超级帝国,让地中海成为自己的内湖。
显克微支的历史小说《你往何处去》记述的就是罗马帝国盛极而衰的转折时期的故事。故事以尼禄火烧罗马城、迫害基督徒为历史背景,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为了爱情,更为了对基督教的信仰,坚贞不屈,终成眷属的传奇。
在小说的结局时,历史上那些有名有姓的人物几乎都死了。
使徒彼得和保罗死了。他们都是耶稣的忠实追随者,亲眼见证过基督的神迹,心怀无比的虔诚奔走传道。尼禄派人追捕他们,虽然有机会逃脱,但他们选择了用生命捍卫主的荣光。罗马人竟然愚蠢到让彼得临刑前穿过整个城市,试图以此侮辱他,殊不知彼得以此完成了最后的布道。
希腊人基隆死了。他一生见利而忘义,为金钱富贵可以出卖一切,包括基督徒的生命。但他最后被基督徒的隐忍和宽恕所震撼,思想彻底清零,死心塌地皈依基督教,指证尼禄,接受洗礼,忍受酷刑,坦然赴死,他作为一个基督徒,用肉体的寂灭获得了精神上的大跨越。基督教宽恕、包容的精神又一次完胜。
尤尼斯死了。这朵金色的百合花,满怀对爱人痴痴的眷恋,跟着她的爱人一同走入冥界。
佩特罗尼乌斯死了。他失去了宠信,也懒得造反。尼禄大肆清洗贵族时,他知道自己必死无疑,在府中举行盛大的酒宴,在宴席上从容不迫地切脉。不论罗马人有如何的生死观,目睹此景大概也会为之震惊吧?!
书至此处,才是全文的最高潮,佩特罗尼乌斯的死,世界上少了一双欣赏艺术的慧眼,少了一张化腐朽为神奇的绣口,少了一个明辨是非的睿智大脑。佩特罗尼乌斯是书中唯一能够在精神上与基督教抗衡的人,他的死,象征着罗马精神的彻底沦丧,是整个罗马帝国的损失。
以尼禄为代表的统治阶级日益沉沦到无耻放荡和堕落至极的任性荒淫中,不再需要有素质、有教养、有品味的裁判者,不再需要用高雅艺术来装点门面,只是觊觎财富和艺术珍品,佩特罗尼乌斯优雅和智慧的存在,反而是对他们最大的嘲讽,他只有死路一条。统治者要用杀戮抹去文明的印记。
古罗马文明,中心内容传承自古希腊,是一种征战杀伐、以力取胜的强势文明,是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自罗慕路斯在台伯河边,筑城立国以来,指引着罗马人不断向外扩张,征服蛮族的土地。凯撒在高卢写下:“我来!我看见!我征服!”时,是何等意气风发!发展到公元一世纪,这种精神在贵族骄奢淫逸的生活中已日渐式微,那些每日口中诵念着诸神大名的元老、骑士们,在内心深处早已对诸神的精神不屑一顾。佩特罗尼乌斯的懒散与和漫不经心,大约是对社会现状深深的失望吧。他与彼得辩论时也不得不承认,彼得是对的,“但那不适合我。”
而更多的人认为基督教教义是适合自己的,在平民中兴起的基督教文明悄悄地占据了各个阶层人士的心灵。罗马统治者对基督徒的残酷迫害与基督徒坦然殉道成了鲜明的对比,迫害越深,屠戮越重,反而越引起人们对基督教教义的深思,越来越多的人信奉基督教并愿意为之赴汤蹈火,粉身碎骨亦在所不惜。弱势的基督教文明以春风化雨之势,消融、取代了罗马文明,最讽刺的是,今天基督教最高领袖就生活在罗马城内。
最后,暴君尼禄也死了。罗马大火的阴谋被揭穿后,禁卫军发生叛乱。彼时的罗马人,贪图享乐,禁卫军中充斥着大量的异族人,换个皇帝就是小菜一碟。尼禄这时才真正暴露出外强中干的本性,叛军来捉拿他时,他既不想受辱于蛮族,又没有自杀的勇气,最后关头,是他的忠实的仆人将利刃插进了他的胸膛,终止了他的纠结。
“尼禄就这么死了,像暴雨,像台风,像烈火,像战争,像瘟疫,一晃而过。然而彼得的教堂立在梵蒂冈的山巅直至今天,他对这座城市和世界发号施令。在卡佩那古城门旁边的一个小教堂里,有一块嵌在墙壁上的小碑。上面的字迹随着岁月流逝而有些模糊。它在问:‘你往何处去,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