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我们组应该算是很努力的了。正常10点开始上班,一般8点半就到了。晚上快9点的时候下班,剩下也没几个人了。有的时候周天下午还来公司加会班。这劲头在组里应该是数一数二了。但是前几天发现给同事提供的统计数据错了,原因是单位是G*day
,自己看成了G/day
,在犯这种低级错误的羞愧的同时,脑子里突然出现了一个声音:为什么我这么努力却还是做不好。这里的做不好有几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单个事情做不好。第二个层面是长期而言,自己没有做出什么成果,当然也就没有得到其他人的认可。
单个事情做不好
首先应该是对待事情的态度。
有的时候能够感觉到自己对于工作上的某些事情,有一种排斥或者想尽早摆脱的心态。如果抱着这样的心态,那事情肯定是干不好的。这里的原因可能跟之前写的文章《不深入》分析的原因有关系。想尽快摆脱,一方面是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去执行自己的计划,而这底层的原因则是自己的不自信以至于总想维护一个自己定义的秩序。这个问题的办法文章也写了:不断更新自己的逻辑层次,知道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样就不用总是蒙眼狂奔;订立清晰的目标,并不断完成,以增强自己的自信。
其次是不用心。
当对于一件事情时刻想要摆脱的时候,其实心根本没有在这件事情上。不用心,浅尝辄止,匆匆了事,事情怎么可能做好呢?就比如之前说过的值班的时候简单诊断下就告诉别人扩内存,实际上没有找到根本原因,最后不仅问题没有解决,自己也失去了别人的信任;还有就是排查问题,最后没有结论,结果后来导致周末的时候被业务方@两级leader,结果很被动。那么问题来了,不用心是因为心没在这件事情上,那心在哪儿呢?在追求名利上。心总想着自己要做大事,成大事;心总想着自己很牛,而且总想着要证明自己;心总想着去做自己的事情,而不想做不能体现价值的事情,典型的就是值班答疑。这种心其实是一个好高骛远的心。好高骛远,根基不牢,是跑不快,跑不远的。
问:别人是怎么用心的?
小A,统计指标,一眼就看出哪个指标有问题,并且不断追问。其实是因为他对这些指标下了很大的功夫,并且要求指标准确无误,所以一遍遍check,一遍遍核对。这叫用心。
问:那么怎样才能用心呢?
答:想想其他场景的用心。比如送礼,当收礼的人真心地对送礼的人说:用心了。说明送礼的人为这件事做了很多的工作,他可能查了收礼人的所有爱好,性格,家庭,以及其他各种需求,收集了很丰富的信息,然后在选礼品上也下了很多的功夫,查了很多的攻略,货比三家,看了很多的评价,最后经过深入地调研选择了一款礼品,这就是典型地为礼品注入了良质。所以用心就是花时间,不是想摆脱这件事,而是经过自己的处理之后为这件事赋予良质。另外用心的话,心得先在这儿,所以,不用总是关注名利,斤斤计较,而是专注当下,把每件事都当做有神圣属性的生命的信号,是自己臣服生命的试炼场。
再次是没追求。
刚才说的用心是做事的过程。这个没有追求讲的是对这件事结果的认知或者要求。而这确实是我的“软肋”。因为渐渐发现,我是一个“差不多先生”,什么都差不多就行,得过且过。举个例子,公司发新年礼物:一个手提包和一件衣服。我和其他几个同学负责分发。一个同学说我们得把衣服装到手提包里。我说直接领礼物的时候拿一个包再拿一件衣服不就行了。那位同学说不行,这是HR的要求。我当时想HR的要求有必要这么细么?后来真正发礼物的时候才发现,装进包里,没人一个包给人的感觉和每人领一个包再去领一个衣服的感觉的确不一样,因为这里面有了一种“有追求”的感觉,或者说因为有了把衣服装进包的动作,给别人一种“精致”、“好”的感觉。这个追求其实就是追求好,追求极致。换一个角度,其实是对自己的一个要求和期待:经过我处理的事情必须都是好的。
渐渐地,事情变得明朗了。为什么“努力却做不好”,即使是不再【伪勤奋】,做着有价值的事情,还是做不好。原来不仅是因为自己浮躁的心态,自己的心没在这件事情上,更重要的是自己对事情没有追求,对自己没有要求。
最后是没标准没坚持
那么好,加入我调整了心态,不再好高骛远追求名利,我把自己的心放在这件事情上,我对做事有追求,我要求自己把事情做好。那么问题来了,什么叫“好”?
这真的是个好问题?
什么叫“好”?
花更多的时间叫“好”还是花更少的时间的叫“好”?
做到什么程度叫“好”?
从谁的角度来看叫“好”?
多数人觉得好才叫“好”还是个别人觉得“好”叫好?
复杂叫“好”还是简单叫“好”?
上面的问题把我问住了,“好”真的是一个辩证的问题:
一个人觉得好,另一个人可能觉得不好
花时间多了是好,也可能花时间少了是好
这个时期觉得是好,下个时期可能觉得不好
这个角度看是好,换个角度看可能不好
但是至少目前来看。花精力思考事情好的标准,如果需要花时间收集信息,定出自己的标准之后坚定去执行。 这个方式目前来看应该是在自己的认知前提下最好的做事方式了。
那么如何才能确定一件事“好”的标准呢?这个问题在单个事情的维度很难有答案,需要下面升维来看了。
总体结果做不好
就算有的事情做得很好了,但是没结果。经过前面的讨论现在明白了,是因为没有一个更高层次的“好”的定义。
怎么说呢?同一件事,比如一个医药公司研制出一款新药,如果这个公司的愿景是挣钱,那么它把药价定的越高越好;同样的,如果这家公司的愿景就是为了帮助更多的穷人,那么它把药价定的越低越好。同样一个公司,同样一款药,只是公司的愿景不一样,“好”的定义截然相反。所以前面才说,一件事情的“好”无法从这件事情的维度定义。而要从更高的维度。这个维度就是愿景、个人价值、个人使命、当前目标等。这就又涉及到【逻辑层次】了:
个人使命
个人身份
信念&价值观
能力
行为
环境
最理想的状态就是明确找到个人使命,并且矢志不渝去追寻,去实现。但是这太难了,这需要能静下心来接收生命的信号、需要具备坚定的信念、很可能还需要某些方面的能力。这些品质都是需要培养锻炼的。而工作则是“事上练”的绝佳场所。所以目前的最佳路径就是在工作中修炼,给自己5年的时间(到26年底),看能修炼成什么境界。
那么怎么算在工作中修炼呢?个人方面,更加从容自信;工作方面,得到实际认可。
什么才叫得到认可呢?目前想到的就是晋升。
如果有晋升这个目标,其实工作中的“好”就有了:
技术是底层优势,需要不断精进。
工作内容上,自己没想清楚的话以上层的重点为重点。
业务上要有突破,能做出一个大系统。
灵魂拷问:自己知道二八原则,知道工作中要抓重点,也知道当前工作的重点是什么,但是为什么最近做的几件事,让人觉得自己抓不住重点,还得让ld提醒自己重点是什么呢?
答:因为当时驱动自己的不是理智而是情绪。更具体地说,是因为之前设计的方案ld觉得不够root,而自己受不了别人的不认可,所以这件事就成了自己的心病,为了摆脱这个心病,哪儿还管什么重点不重点,只想着如何摆脱心病了。而且错误地认为自己把方案设计的root了,就能得到ld的认可了。其实这也是失去理智后错误的想法。ld看的是重点,而不是我的设计方案的好坏。
另一点是自己的私心,因为总是认为,业务上的重点是其他同学牵头的,对自己的收益不大,但是自己单独负责的业务,有好处肯定就是自己的。这种小伎俩的想法,自以为是对自己有利,实际上表现为ld看上去觉得抓不住重点。实际上应该放开胸襟,以大局为重。不要总想着谁多谁少,把事情做好,对自己来说也是成长和解脱。
总结
之前:去除浮躁的,名利的态度。拥抱变化,不怕计划被打乱,对自己有信心。
过程:用心,要好。
目标:基于大的目标,确定当前工作重点,对于重点的事情,制定好的标准,并坚定执行。
行动项
mind日志中写下重要&紧急 和重要&不紧急的事情,指引自己的工作重心。
上周回顾
上周定的2个目标,现在看来,完成的还是很不错的。
目标1:把订好的重点工作做好。
反馈:及时修正了重点,并且把自己认为重点的事情做得很漂亮。
目标2:在工作中学习利他思维;学习如何跟各种人合作;学习不在乎别人的眼光,把注意力放到解决事情上。
反馈:去除小我,不在乎个人的面子,把注意力放在解决事情上,结果反而得到了其他人的认可。
下周目标:
目标1: 值班问题要用心,有问题就要有结论,结论必须为root cause。
目标2:把当前的重点事项(dbs)用心,做好。
写于 2022.01.23
北京
公众号:【静好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