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定教 顺学而导

语文第二课时课堂教学流程:

必须相信孩子,充分放手,让孩子经历自主试学(教师要针对个体指导),合作研学(教师要深入小组指导),汇报分享(教师要盯住全体)。

1.回顾导入,整体入文。一般完成两件事,一是复习生字词,二是浏览课文感知主要内容(讲了一件什么事,讲了哪些镜头,哪几部分内容等等;如果是低年级则通过填空或者抓主人公的方式把握主要内容)。

2.提出主线问题(可以是教师提炼的课后题转化为主线问题,而最好的就是第一课时引导学生质疑提出的问题),自主批注(低年级可以自读课文,做简单的标注,如标注自然段,圈字词等!中高年级要教批注,共同确定批注的符号,知道批什么——字词句段图;知道怎样批?圈点勾画关键词等,简单标注自己得体会感悟等!)教师要巡视进行个体指导,不会的一定要教孩子!

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是必须保证孩子的自主学习权:要确保自主学习时间,使之充分学、坚持学;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之能学、会学;要激发自主学习兴趣,使之想学、乐学。只有充分自主学习后,学生才有所收获有所思考,接下来的交流才有实效性。

教师抛出一个挑战性问题后,不要立刻让孩子交流,没有经过自主的深入读文和思考,孩子们交流什么呢?一定要让孩子自主阅读,批注,深入思考,有了独立的见解和体会,孩子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欲罢不能,非说不可,急于和同伴分享自己的观点时;或者是自主后仍有解决不了的疑惑,急于向同伴请教时,接下来的合作学习才有效。

3.组内交流。要引导每个孩子都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补充质疑,要有思维的碰撞,尤其要让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孩子表达自己的不理解。通过观察发现:孩子们深入读文、自主批注后,教师让小组内交流,于是孩子们四人一组,轮流表达自己的学习收获,一个接着一个说,四个人都说完了,合作学习也就结束了。我觉得这样的合作学习是不够的,不完美的,或者说这样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分享”,就是把每个人的思考和想法表达出来,这是量变,这种“量和丰富性”的改变,我称之为是分享,是观点的分享,是合作学习的初始阶段,还没有走向深入,因为没有思维的碰撞,没有串联他人的观点,没有修正自己的思考,没有语言的交锋。

在观点分享中,或者观点分享后,应该有语言的交锋,就某一点展开讨论,或是彼此补充和完善。听到别人的观点引发自己新的思考,修正自己的想法,经过四个人的合作学习后,求同存异,或者提出一个更加深刻的问题,这样的合作学习既有分享,也有交流,更走向了探究,这才是小组合作学习。

4.全班汇报分享。这一环节务必须体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汇报的形式以实效为主,不一定非四个人都站到前边,除非需要借助大屏幕或者展台;也不一定非得四个人都起立站着,轮流做主发言人,其他人有补充就起立补充,形式依据需要而定。

当一个小组汇报时,一定要聚焦大家的注意力,“请大家跟我看第某某自然段……”当所有的孩子都看这段时,汇报者开始读文、品词、析句,说出自己的观点、体会、感悟,引导其他人补充完善,然后带着体会大家都读文,再指名读文。时刻注意让所有的孩子全程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学生汇报时,教师应顺着学生的思路,依据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针对本段深入体会、感悟、朗读,品词析句,依据学情深下去、沉下去,按照学生的学情而导,体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学生的分享往往关注到的是“面”上的或者浅层次的东西,忽略深度、写法等,教师有义务指导孩子学习走向深入理解,品词析句,深入朗读,深刻感悟,领会写作方法等!当学生把体会谈得足够深刻时,再让所有学生都试试读一读体会一下,这个很重要,必须让所有的孩子都带着体会试一试,然后再指名读!也就是说从读文到批注体会,然后谈体会,教师引导深入品读感悟,再谈体会,再带着体会读,读后评价引导走向另一个高度。

切勿形成一种怪像:自主合作交流后,让学生汇报分享时,学生站起来随便说,老师就负责听,不点评,不总结,不引导,不串联,教师不作为。当学生都汇报完了,教师再从头开始按自己的思路带领孩子们品读感悟。如果是这样,那学生的自主交流成果不就是“徒劳”了吗?孩子们自主合作分享不就成了“逗你玩儿”了吗?最后还是“听为师一一道来”,长此以往,孩子们就不思考了,不合作了,因为老师根本不在乎我们自主合作学习的成果。

5.拓展提升。可以是以文带文,对比阅读;可以拓展练笔,写法迁移或者文本延伸。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