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

小说家卡尔维诺1979年的作品——《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


伊塔罗·卡尔维诺

有什么比没有结局的故事更让人难受?电视剧常用这种手段吊人胃口,让人不得不继续看下去,想求个结局(哪怕是部烂片)。

初读卡尔维诺的这部小说,大概就是这种感觉。与其说是一部长篇小说,它更像十部短篇小说的组合,而且全都在故事开头最精彩的段落嘎然而止。准确地说,应该是十篇只写了开头的短篇小说。

刚开始读会有 “然后呢?我X,还有这种操作?” 的反应,到后面也适应了,明知道没有结局还是想读下去。悬疑、谍战、推理、命案、符号、性、哲学、爱情…这些元素放在一块儿,谁能抵抗诱惑不往下读呢?

卡尔维诺深谙说故事的奥妙,他几乎用上所有最能调动读者胃口的素材,读他的文字就像在高档西式米其林餐厅,每一道菜都很精致,但只让你吃两口就端走。

这不代表这位被人赞誉的意大利当代文学大家是在偷懒,不过是因为他想谈论的根本不是故事本身,而是“阅读”这件事。这部小说是个套中套,讲述一位读者遇到一本又一本书,但总是处于种种原因而中断,到头来一本都没读完。

读这部小说,开始以为是在读一位读者的阅读经验,后来却发现,好像也是在读自己的经验。

生活就像一部长篇小说

没有结局的故事看似不完整,想想反倒很写实。卡尔维诺在一本杂志上谈到这部作品,他说,我的这本小说不是“未完”,而是“中断的完结”。或者用他的话总结:

“我们活在一个故事有开头没结尾的世界里”

说得很精辟。

生活本身就像一部长篇小说;人一生的经验中,都会遇到一些人和事,与自己的故事线交集、纠缠,共同写下一些故事,终又各自离去,就像一篇没有结局的故事。而我们这一生,好像就是由这样一部又一部未完成的短篇小说所组成的长篇小说。

细想,卡尔维诺用这种方式探讨“阅读”本身还挺写实的。毕竟现实中,或是与亲密的爱人,或是和偶遇的知己,人与人之间谱写的故事绝大多数(或者全部)都只有开头没有结尾。但就算没有结尾,故事本身已经是完整的了。

三千年以后,还有多少人会记得你的头衔?

最初读这本书纯粹是书名吸引人的缘故(是的,如此肤浅的理由),后来发现这书名跟内容实际没太大关系,这不过是第一章节的题名。又一次,卡尔维诺用这种方式挑战我们的阅读习惯:名字、标题、抬头真的这么重要吗?甚至作者是谁重要吗? 

自古以来有多少书只有其名而没有作者,譬如《诗经》 或者《吉尔伽美什史诗》;又有多少思想家根本没亲自写过一部著作,譬如孔子或者苏格拉底。现在我们所关注的那些名号、头衔,三千年后有多少人还会记得?

但只留下作品的无名创作者可以是伟大的,就如《诗经》;只留下名字的思想家也可能是伟大的,就如苏格拉底。

无意义的意义

每读完一部作品,我总觉得要有些感悟,不然枉费投入这么多时间。但是卡尔维诺好像是用一整部书的篇幅在告诉我:“兄弟,别想那么多了。一切都不重要,书名不重要,故事不重要,甚至内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阅读这件事本身!” 

是的,我总是会过度地想从某种经验中获得结果,或者认为一段故事就非得有个结局,因而忘记最重要的其实是经验本身、故事本身。

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与我生命有过交集的人们,即便已经遗忘或已经被遗忘,那些只有过程而无结局的故事,无论深浅或悲喜,都比结果来的重要。

写至此,窗外蝉鸣阵阵。卡尔维诺应该会说,学学窗外的蝉,为鸣叫而鸣叫,还有河边的树木,为生长而生长,你也应该为生活而生活,不需要太多道理和理由。


photo by Allen Tseng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