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阿德勒《个体心理学》感想1
首先,作者开篇写的第一个观点,让我非常认同。他认为,各个心理学派都在论述自己的观点,并认为自己是正确的,不愿意被其它人的观点说服。
看到这个,我觉得很有意思。伟大的哲人总是把问题看到一针见血处。不仅对外部世界充满智慧,也很有自知之明。因为,同时他也说:世间没有绝对的真理,唯一的真理就是变化,这个世界处在不断的变化中。这段话貌似作家雪漠也说过。所以,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也被称为人格哲学,是很有道理的。
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活动,个体心理学把人看做一个整体来研究和对待。它区别于其它心理学派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1.个体心理学认为,人类的所有问题都可归于三类:职业、交际和两性问题;
2.人生的意义在于贡献并与他人不断合作、人生的真谛就在于奉献和合作,防止神经性疾病产生的唯一有效的方法是:教人学会关注社会、关注他人、培养合作精神;
3.每个人的经历并不能决定人生的成与败,因经历而产生的人生态度才是决定性因素(换句话说,即使相同的经历,因为看法和想法不同,做了不同的选择,结果就会不同);
4.唯心论和唯物论到底哪个对?个体心理学将这一问题简单化,精神和物质本身就是相互作用,它们不在是一个绝对肯定或是绝对否定的问题;
5.心理学中一个永远值得研究的话题是人生态度问题,个体心理学研究的只是人的精神问题。而其他课题的心理学,研究的则是生理学或生物学的问题,比如那些研究刺激与反应、精神创伤和感情经历的缘由、遗传对人的作用等等。
个体心理学强调以人为本,他认为,人是可以主宰、创造自己的生命的,所谓的遗传、本能,对人心理发展的影响并不是绝对的。这一点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和勇气。以我的个人经验来说,我时常会把人格中无法解决的问题归结为遗传问题或是先天缺陷,然后就会绝望。如果以个体心理学理论来说,这样的问题似乎也不是无法解决的问题。因为我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且,我也要树立这样的信念——任何事情都在不断变化,而能够逐渐以小的过错来代替大的过错,就已经很满足了。我们都会犯错,但我们能够更正它们。从错误中学习,是进步的好时机!这也是不完美的勇气啊!
阿德勒认为,人所表现出来的所有行为问题都有其深层次的原因,解决问题要找到根源,不能头疼治头、脚疼医脚。这跟我们的中医理论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个体心理学一直在强调,要纠正人的不良行为,就要用诗人品诗的细致,不遗余力地从字里行间去推敲、寻找其人生的意义。但凡偏离人生目标的行为就是问题行为。行为要端正,首先目标要正确。那正确的目标是什么?正确的目标是:有社会责任感、可以促进人类的合作事业。通过这样的目标,人可以得到——价值感和归属感。每个人天生的本能,就是希望可以证明自己有能力为社会做贡献!这是人的内在驱动力。
《正面管教》的理论体系是建立在个体心理学基础上的,在《正面管教》的课堂上,我们一直在强调:“不论是大人还是孩子,我们终其一生都在追求价值感和归属感。”不至一次,我们非常热烈地讨论过,到底什么是价值感和归属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同理解和表达。归根结底,大家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总结——所谓价值感,就是我可以为自己和他人带来什么;而归属感,是他人可以为我带来什么。这是一种心理感受,每个人都有需要,尽管每个人的获得方式和感受角度并不相同。
对一个不断通过哭闹来确认自己存在感的孩子,你可以说他错了吗?他只是有个目标:要求妈妈看到他、关注他,于是他哭了,妈妈来了。这时他产生的信念就是:只要我哭了、妈妈就会关注到我。我们应当觉得这个孩子很聪明啊!如果我们给了孩子更多的被关注的选择,他还会不会一直哭闹不停呢?
如果想要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人生态度和思维方式要变,而影响人生态度和思维方式的,是他的目标。所以,想要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根本上的解决方案是改变他的目标。如图所示:
人类的分工各不相同,行业中的目标也不尽相同。每一个目标都存在着一定的错误,我们总能从其中找到一些漏洞。但是,我们人类需要的是不同类型的人才,只要他所追求的目标有很大的社会责任感,就不会犯很大的错误。
通读本书,书中有一些概念,虽然很容易激发起人对真善美的追求,但同时也会觉得遥不可及。比如:社会情感,合作与奉献。
关于社会情感,就是人对他人的情感。如:“我看到小明拿着玩具走过来,很开心的样子。”“在我小时候,妈妈让我推着妹妹的婴儿车。”人是社会人,每个人每天都会和不同的人接触和打交道。所以,可以说人人都有社会情感。社会情感丰富是与“以自我为中心”相对的概念。
关于合作与奉献,原文有一段是这样的:“要想解决人生中的各种问题,必须有合作精神;在人类发展的前提下,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为社会谋求福祉。只有一个人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才会勇敢地去面对困难,才有更大的机会取得成功。”这一点跟日本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的观点很像,稻盛和夫说:“利它就是最大的利已。”而我们中国作家雪漠也在他的数部作品中提到“利它”这个概念。
平凡的人过着平凡的生活,做着平凡的事。把合作和奉献这样高尚的道德水准做为对每一个普通人的基本要求,让我一度挺想不通的。人做为一个个体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大多数都是俗人。把利他做为人生的奋斗目标的人,毕竟是那些少数的有境界的人。难道这个道理阿德勒本人不懂吗?
不过,作者特别强调了“自立的合作精神”,原文如下:
如果家长、老师和心理学家们都能了解:赋予生活某种意义时可能犯的错误,而他们自己也难免犯同样错误,我们就能相信:那些社会情感欠缺的孩子们,最后总会认识到自身的能力和人生的机遇。他们在困难面前会反复尝试;他们不会逃避、推脱责任或寻找不合常规的捷径;他们不会要求他人给予特殊的照顾和帮助;他们也不会感觉丢人或想去报复,或有这样的想法——“人生没有任何意义,我又能得到什么?”他们定会认为:“我们必须有自己的人生。这是我们的事,我能够处理好。我们自己的事可以自己做主。如果有什么推陈出新的工作,我怎么能不参加?”如果人人都抱有这种思想,都有自立的合作精神,那么人类文明的发展将永不停息。
这让我想起之前有个姐姐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不给别人添麻烦就是最大的公益!”她做了一个公益书屋,到现在已经做了快5年了,有固定的书友。也时不时随性地组织一些活动。没有逐利的目的,就是一群爱读书、爱写字、爱生活的人聚集的小圈子。她为大家提供了这样的场地和平台,有书、有茶、有友。
大家都非常感谢她,觉得她做的事非常难能可贵,是为大家做贡献。可这位姐姐却说:“不给别人添麻烦就是最大的公益!我只是在尽我所能。而且,有些事,你想了就去做,一点一点量力而行,你会发现,也没有想像的那么难。不必想的那么高尚和远大!”
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合作也是如此,我们不去想的那么高尚和远大,普通人,做着不损人的普通事,考虑到事情的本身,尽己所能的去处理和完成。努力、积极向上,做好自己份内的事,不给别人添麻烦,这本身就是自立的合作,就可以为社会发展作贡献。换成不那么概念化和枯燥的术语,我想可以理解为我们一直在倡导的真、善、美的美好品德。
对于品德的塑造,我们可诵读的经典很多。前阵子陪孩子读《弟子规》,就感叹,这只是老祖宗们从生活中提练出来的行为规范、立的规矩,千百年来多少人都在诵读,只可惜做到的人少之又少。如果能百分百做到,那不是圣贤也是人中翘楚了。
所以,我认为,个体心理学一直强调的“正确的人生意义、目标、信念”,可以用我们一直在说的“品德”来等式替换。
人总是处在社会之中的,与自己和他人好好相处,是合作精神的体现,也是这个世界和谐的本质。
�qܯ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