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邻居家的小J自打大学本科毕业之后,一直赋闲在家。如今已经第六个年头了。
小J每天的生活起居是这样的,早晨睡到自然醒,吃点奶奶烧的饭,开始打游戏上网瞎逛,中午吃完饭继续上午的流程,晚饭前出去转一圈,买点自己喜欢的点心,吃完晚饭早早上床玩手机直到睡觉。
刚毕业时,小J是懒得自己去找工作的,他认为在如今关系后台背景满天飞的世道,自己出去单枪匹马能找到好工作简直是痴人说梦。
而他的父母偏偏属于广大劳动人民的最底层,没有关系没有人脉,唯一能指望上的就是在银行做网点经理的表叔。
表叔先是找熟悉的企业托人给安排了一个办公室行政的工作。可刚去跟人家领导见一面,小J就再也不想去了。
原因是领导跟他说每次开会之前他得先去布置会场,然后在合适的时机拍照,再看领导的眼色退出会场。
他第一反应就是这事儿我可做不来,伺候人的活儿,还得看人眼色,我可不会看,长这么大我还没看过谁的眼色。
表叔给他介绍的第二个活儿是到银行做大堂经理,虽说不是正式编制,但表现好的话还是有机会转正的。
小J去了一周,在表叔眼皮子底下,经常迟到早退。上班的时候客户喊他帮忙,他装没听见,兀自坐在大堂经理座位上玩手机。
因为他,银行一周接到三起投诉。
表叔面子上挂不住了,赶紧把他劝回了家。
这之后,别人介绍的所有工作他都不了了之。时间长了,也就没有人给他介绍工作了。
从此,他逢人便说,上大学有什么用,还不如当年初中毕业后直接下海做生意呢,看隔壁才小学毕业的小马,十几岁出来混,现在都成大老板了,名车豪宅,扬名立万。
他的父母也做懊悔状,逢人就说读不读书都一样,早知道儿子读了书后就眼高手低了,还不如不读呢,说不定现在早乖乖去上班了。
(2)
看到这里,我坐不下去了。
说读书无用的小J一家,自始至终都没有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不是读书无用,是小J无用;不是读书无用,是小J父母的教养方式无用;错不在读书,错在他们自己。
像小J这样的,若是当初没读过书,指不定会混得更惨。
这让我想起表姐家的小孩豆豆,小学六年级了,平时古灵精怪的,歪点子特别多,但就是学习成绩不理想。
表姐每次谈起豆豆,都面带惋惜地说,老师说她挺聪明的,就是不用功,她要是稍微用功一点啊,班级前几名不是问题。
每听及此,我都会默默地转过身,忍住就要脱口而出的那些话,调整好状态接着听。
我想说的那些话是,你难道没看出来吗,你们家的豆豆的问题,不只是不用功那么简单。你没看到她的注意力很难集中吗,没看出来她毫无时间观念吗,没感觉到她对各科老师完全没有尊重喜爱之情,有的只是不屑和傲慢吗?
你在说豆豆聪明不用功的时候,你有看到豆豆得意的眼神了吗?不知不觉中,豆豆已经把这句话当成了夸赞,把聪明当成了最重要的品质,宁愿保留这虚无缥缈的夸赞,也不愿冒着万一用功了成绩还是不行的险去努力一把。
(3)
最近流行两个说法。
一个是,“不是读书无用,而是你无用”。
一个是,“这孩子挺聪明的,就是不用功”。
在我看来,这两种说法,看似相差甚远,实质如出一辙。
相同点就在于,人总是喜欢给自己找心理上的退路,总是不愿正视自己的失败与弱点。
比如,我之所以那么失败,是因为相信了读书可以改变命运的说法,循规蹈矩上了十几年的学。若能早点走出校门踏入社会,兴许早就混得风生水起了。
比如,我很聪明,只是不用功而已,我要是用起功来,肯定学得比谁都好。
有这两种想法的人,总是自视甚高,要么是看不起读书人,要么是看不起用功的人。
认为低学历变成大款是超级牛掰的事,认为聪明才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虽然压根没有数据证明TA确实比别人智商高,多数只是家长和老师的互相安慰而已)。
鼓吹读书无用论的人,生怕被别人唏嘘,“读了那么多书还找不到工作,太没用了”,不如抢先告诉人们读书没用;被夸做聪明但不用功的人,生怕自己用功了还学不好,索性干脆选择不去用功。
其实归根到底,是没有勇气正视自己的不行。
有个词叫做“闻过则喜”,指的是听到别人批评自己的缺点或错误就高兴。用在这里,再合适不过。
只有承认自己的不行,认清自己不行在哪里,才能有针对性地改进,让自己以后变得越来越行。
逃避自己的错误或弱点,或者把自己的失败归结于外在的原因而不去自我检讨,只会把自己关在自己很好很棒的幻想里,永远得不到成长。
越是有这种逃避心理的人,即使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也不敢轻易去改变。
活脱脱的恶性循环。
(4)
心理学上,有归因朝外和归因朝内两种说法。指的是,一件事情发生了,你认为是什么导致了结果的产生?是自己?还是周遭的环境?
怀有“读书无用论”还有“聪明但不用功论”的人们,常常是成功时归因朝内,失败时归因朝外。
比如,考试考好了是因为自己聪明,考砸了是题目太难了老师教的太臭了;找到了女朋友是因为自己有人格魅力,找不到就是现在的女生都太物质了;工作做好了是自己努力的结果,有失误了就是团队其他人给拖了后腿。
这样的归因,是不能正视自己的表现,也是对自我改变的逃避。
就好比,爱发脾气的人经常会说:我天生这臭脾气,改不了了。
连发脾气这样主观的事情都能说得跟基因里带的似的,实质也是缺乏自省能力,无法面对自己的表现。
在我看来,人在成功时,自鸣得意之余也要适当想想一路上对自己有帮助或有指导意义的人,在失败时,倒是应该多总结归纳自己做得有偏差的地方,知其不足,然后改进。
这样的思维方式,才是有利于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的。
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