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州走后,我想记录些什么,也想世间能多些温暖和包容。

今天正好有时间,,想聊聊刘学州。虽然他的事件已经过去好几天了,但还是忍不住想聊聊,这个17岁的男孩(网传15岁),承受了他这个年纪不该承受的一切。然后,生命止步于17岁。这两天,我满脑子都是这个男孩在海边的留影,那么阳光灿烂,就像从不曾历经黑暗一样。这样的孩子,人间配不上他。

    他的遗书,我流着泪看了三遍,想捕捉一点点蛛丝马迹,去安慰自己:这个悲惨男孩之所以如此清澈干净明亮,绝非来源于苦难的滋养,一定还有光明。我还想努力安慰自己:他也曾被温暖过。我想求证,苦难丛生中,也曾有过丝微的甜。

是的,有过。

比如他四岁那年,养父母双双在爆炸中去世,临终前,奄奄一息的妈妈向刘学州承诺:“好好学习,听姥姥姥爷的话,等妈妈好了给你买好吃的。”

比如他说,妈妈走后,姨妈一直待他如同亲生(但后来姨妈因为婚姻的变故自杀了)。

比如六年级时,班主任给了他上台表演和做班委的机会,他开始变得外向、爱说话……

你能够想象吗?

正因为这些为数不多的温暖,让一个17岁的生命,先后被孤儿了两次。

在遭遇了各种霸凌、性侵,以及亲生父母卖掉自己以及后来认亲之后的反目,依然没有怨怼、过激,始终温文尔雅。

已经无家可归的他,在生前的最后一刻,还担心着姥姥姥爷的老无所依,以及孤儿院里,像自己一样身世的那些孩子。

他将自己为数不多的积蓄一分为二,一半留给姥姥姥爷,一半委托舅妈捐给“石家庄孤儿院”的孩子。

这其中有些钱,来自爱心网友的资助,他说“将这份爱心传递下去。”

亲爱的孩子,你怎么可以这样周全明媚而可贵?为什么是你?

那句话说得真对:心里有很多苦的人,一点点甜就够了。

所以,很难过,心里一次次想对他说:“孩子,最艰难的时候你都挺过来了,哪怕再挺过一天,你的人生肯定就不一样了。”

这样的终点,配不上你这一路的颠沛流离。

像你这样的孩子,从没向苦难妥协,不肯向人性之恶靠拢,前途怎么能够限量呢?

我们的生命的确因父母而来,但却并不属于他们。我们从来不能选择如何出生,但我们可以选择成为怎样的人。而杀不死我们的,终将令我们强大,这话是真的。一个人的一生,命运有三个转折点:原生家庭、夫妻伴侣和觉醒的自己

这也是我最最心疼刘学州地方。他是那样一个拥有共情心,被阴暗而不阴暗的男孩。他离觉醒与真正的独立,其实,仅仅一步之遥。我多想能有个机会,让他往未来看一眼:以他的善良坚强,以他所吞吐的苦难,他会成为一切恶果孽缘的终结者,长成一个顶天立地的男人,一个责任感爆棚的老公,一个爱意满满的爸爸。他会有一个家,一个她,一手打造起来的原生之家。

多美好啊!

他一定会的。

都说三岁看老。

17岁的他,身陷苦难而不苦大仇深,历尽炎凉而不市侩,饱受伤害却毫不戾气。

这样的他,居然没机会看到自己的可贵与难得,这是我最最不能释怀的部分。

倘若说他17岁的生命有什么过错的话,我觉得就是他不应该选择一个人面对,所谓的亲生父母,无良媒体,还有无数网暴者,不应该把真相与痛苦,放在遗书里。

就像那个16岁的高中生读者那样,当她的经历变成我们笔下的故事,她说:“当我像读别人的故事那样看待自己的经历时,我好像没有那么痛苦纠结了。”

尽管他在这人间只走过短短的17年,尽管他以这样的方式和这个世界说再见,但他依然是好样的。他让我联想到那些稍稍遇到不公,就迁怒他人,甚至报复社会的成年人,那些“弱者愤怒抽刀向更弱者”的懦夫。

在这一点上,善良而阳光的刘学州选择伤害自己。

这种承担,太疼太重,像死谏,是抽向成人世界一记响亮的耳光。

所以,总觉得该为这个男孩写点什么。

他来过,“生来即轻,还时亦净。”

他让我忍不住扪心自问:如果我承受他所承受的一切,能够像他一样阳光善良坚强吗?

答案是不能,或者说“太难了”。

那么,有什么理由不珍惜当下,感恩一切,以及对17岁的刘学州说一句:“孩子,你辛苦啦!”

愿安息,愿重生,愿你上下求索,已然踏上那条回家的路。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