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短三年的班主任生涯中,我有以下感悟,与大家共享:
1、没有一无是处的孩子,就如同这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一样。古人云:役其所长,则事无废功;避其所短,则世无废才矣。于是,发现孩子“是”的地方,即是我们教育者要终身研究的课题。
2、问题孩子来源于问题家庭,而问题家庭带给孩子最大的伤害,就是孩子得不到关爱。那么,关爱问题孩子,就成为解决问题生转变的唯一途径。
3、评价孩子的方式是多维的,成绩不是唯一的标准。如果为人师者,仅有此一种方式来评价孩子,势必会带给孩子更多抵触、反感的心理。
4、孩子都是自家的好。没有哪一个家长会真正认为自己孩子满身毛病,也没有任何一位家长真正信服外人证明自己孩子问题的依据。因此,家长会应成为讨论学生共性问题、寻找解决方法、同心戮力强化对学生管理的课堂,而非一味指责、批评孩子的集中地。
5、一个没有课余活动,只强调成绩的班集体,人心一定是散的,学生也很难有集体荣誉感。班级的凝聚力,从来不是靠学习成绩比拼换来的,而是在多项活动中,孩子们都在为班级努力付出。活动的名次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们共同体会为班级荣誉付出劳动的过程。
6、班主任工作一定是抓细节,而非救火队员。往往一件事情刚解决又出现另一个问题的班主任,是焦头烂额的。不做救火队员,就该抓地面上一处小黑点、学生见老师未打招呼、进教室未打“报告”、学生课桌上摆满书、讲桌上有粉尘、学生作业常让家长送、值日生未打扫卫生、自行车排放未按大小顺序、课间课桌就乱等等问题。抓好这些细节,班上就没大事!
7、一流的班主任,学生又怕又爱,怕是因为严,爱是由于老师公平道德高尚;二流的班主任,学生只爱不怕;三流班主任,学生只怕不爱;不合格的班主任,学生既不怕也不爱。
8、班主任最重要的工作,与其说是抓成绩,不如说是抓人心。熟悉每个孩子的性格及特点,有的放矢地管理,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感与归属感。当孩子觉得被需要时,他会很忙,会有很多事情可做。哪里还有时间去调皮捣乱?哪还有时间去打架斗殴?
9、家长是孩子在家的第一老师,班主任是孩子在校的第一老师。对于第一老师,总有同化作用,所以有“将熊熊一窝”之说。班主任干净整洁、做事有条不紊、有悲天悯人之心,大部分孩子也会如此;班主任邋里邋遢、不修边幅、对事敷衍塞则,孩子们也能被传染到。
10、只有当别人的孩子为自己的孩子来培养,你才能发现这个孩子的闪光点,才能挖掘到孩子的潜力。如果你对学生的出发点是好的,做了错事也可以被原谅;如果你对学生的本心并不良善,做了好事他也不会感激。
班主任是学校的龙头产业。此产业的兴亡与否,就是一个学校未来十年的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