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初还没有杂交水稻,很多人还处在饿肚子的边缘。那些年稻谷种子都是自家留的,奶奶家不懂有没有种了十几二十亩,每次要准备一大袋谷种,大大几十上百斤。在现在看来真的难以理解,现在都是在店里买现成的谷种,发芽率高,三五斤可以中好几亩。以前的水稻插秧都要插五到七苗,谷种就要很多。以前种水稻是一个家庭的头等大事。奶奶家有两大片的梯田,种的稻谷足以供应奶奶家。我们家早早分家自己住了,分到的田很少,不懂有没有5亩水田,一年种两季,还是远远不够我们一家几口吃,大米就成为一种奢侈品。每年到夏天七八月本是收早稻的时节,但是又多雨,好不容易把稻谷收割回来,用石碾碾出稻谷,却没有太阳晒干,可怜这时候总是最缺大米,爸妈就用铁锅炒干稻谷,然后拿去碾米坊碾出大米,终于得吃上一顿白米饭。平时大米供应不上,但是蔬菜不缺,妈妈种了很多豆角、南瓜,都是整碗整碗地吃得以充饥。以前奶奶家大规模地种植水稻,都是靠人工,家里必须要有充足的青壮劳动力。五叔那时候还没娶五婶,犁田、耙田的任务就由五叔完成。插秧的时候大姑和姑丈会回奶奶家帮忙一起插。那时候我还太小,农活我也做不来,但是开心的是我们小孩子可以在田里摸田螺,等插秧结束的时候煲田螺汤庆祝,那时候的田螺还是很干净自然的,汤鲜味美,加点假喽叶,真不愧是一道难忘的美味。稻谷开花结穗的时候容易招引田鼠破坏,哥哥们喜欢用老鼠夹抓田鼠,有时候好“丰收”,一天早上收获一大串田鼠。那时候猪肉不是经常吃得上的,田鼠肉却是餐桌上的一道美味。抓到的田鼠杀死后用开水烫去毛,或者直接去皮,田鼠肉切块用假喽叶炒,真的好香。有时候哥哥们有兴致,处理好的老鼠用来烧烤,那时候并没有孜然粉等烧烤料,简单涂点油、盐就觉得好香。可惜一只田鼠太小肉太少,我们几个兄妹几个人每个人只能吃一点尝个味道,可那确实是一道美味啊。
晚稻收割的时候是金秋十月,姑姑姑丈又回奶奶家帮忙收割稻谷了。作为小孩子的我们那时候太小是不用帮忙的,但是割稻谷有我们的乐趣是在收割的稻田里抓一种稻虫,样子类似蚂蚱的虫子,其实早稻收割也有这种虫,但是大人告诉我们只有晚稻的虫子可以吃。怎么吃呢,我们是用火烤熟吃,现在想想如果油炸应该更好吃吧。山村里种稻谷的全部过程是没有机器的,全部靠人工,记得大人们要把沉重的稻穗从山谷的梯田挑回家里的禾堂,就是晒谷场,然后铺在晒谷场上,用牛拉着石碾慢慢碾出稻谷,一遍一遍地翻,一遍一遍地碾,接着把稻草掀走,最后才是晒稻谷。堆积的稻草是孩子的游乐场,我们在稻草堆里奔跑,翻跟头,童年的乐趣就是那样简单。
大米曾经是我们家最大的追求,曾经的几年只能喝着稀稀的米汤艰难地度日。爸妈来到镇上做小生意后大米终于供应得上了,后来也有高产的杂交水稻,也有了我们大米自由的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