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2022年夏天,我在泉州永春县城,第一次见到可以当饮料喝的老醋,芳名”冰醋饮“。做法非常简单,一勺醋,一杯水,加一勺蜂蜜搅拌均匀,放冰箱里冷藏几小时,拿出来就是酸甜爽口的冰醋饮,一口喝下去,通体清凉舒坦。
去永春之前,我印象中的醋只有山西陈醋和镇江香醋,一点儿不知道在泉州有种可以和镇江香醋、山西陈醋相媲美的永春老醋。
永春老醋又称福建红曲醋,历史悠久,制作工艺独特,我们去参观的这家百年老醋厂,至今还保持着手工制醋的作坊生产方式。在成品间,我看到许多大醋坛子半掩在地里,坛口紧紧密封,坛身醒目地贴着大红纸,毛笔字写着”茶厂黄老板“、”县政府宣传部李科“等字样,原来这些醋都已名”醋“有主。没想到本地人这么大手笔,醋都是整坛整坛定制。存放在这里的醋,已经过初次发酵,还需要一段漫长的成熟期,这一过程可长达数月至甚至数年,才能变成色泽棕红、酸中带甘、香气浓郁的永春名醋。
添加永春老醋的美食挺多,最有名的当属老醋炖猪蹄,和客家的猪脚姜类似。我们在休息室不光喝了冰醋饮,还品尝了软糯香甜、鲜而不腻的猪脚。展览柜里陈列着许多醋产品,时代不同,醋的包装也与时俱进,有个醋瓶子细长脖子,类似花瓶那般秀美,很显然醋喝完了还可以当花瓶使用。
带我们参观的是重量级人物,厦门大学对外汉语系的刘教授,他是当地人,对永春的风土人情如数家珍,他用略带闽南口音的普通话向我们娓娓道来老醋的历史,又领着我们去吃“咯摊”。
“咯摊”背后也有故事,它是三百年前永春码头工人聚集用餐时的一种方式,味道鲜美,性价比超高,受到当地人民的喜爱,逐渐演变成地方特色小吃。
“咯摊”的食用方式类似于火锅,店家用大骨熬制汤底,将大肠头、猪肺、猪肝等以猪内脏为主的低廉食材裹上地瓜粉,放在盘中摆放好。当年的码头工人下工后,来到桌前,不用等人齐,自己将食材放入热汤中快速煮熟,捞到小碟子中,蘸调料配米饭而食,店家按人头收费。对于码头工人来说,这样一份热气腾腾、分量十足且味道鲜美的咯摊,无疑是辛勤工作一天后最好的慰藉。
也并不一定和认识的人一起坐,哪桌有空位就坐哪桌,多吃几次自然就成了朋友。大家围坐一起,边吃边说些家长里短,吃完各自付账走人。谁也不请谁,谁也不欠谁。毕竟人人赚的都是一份辛苦钱,打肿脸皮请一次客,家里日用可就要大打折扣。码头工人间这种默许的约定,一直持续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生活水平改善以后,“咯摊”吃得少了,人们相约再去时,图的不再是省钱方便,而是对旧日生活的怀念。
我们也像当年的码头工人,围坐桌旁,两大锅白色的高汤翻滚着,一盘盘食材已备好,永春老醋拌的调料里点缀着香葱,煞是好看。刘教授还特意为我这个湘妹子准备了香菜和辣椒。我们学教授,用漏勺舀着食材,在高汤里煮上片刻,捞出来蘸调料吃,别有一番风味。
刘教授笑眯眯地看我们吃,不时给我们讲永春故事,我抛出埋藏在心底的问题:“教授,‘咯摊’为什么叫‘咯摊’?怎么写?”
教授微微一笑:“说实话,虽然教对外汉语,但我也不知道‘咯摊’究竟是哪两个字。比较靠谱的说法是这样的,因为煮熟的食物在汤锅里会发出‘ko ko ko’的声音,与闽南语中的‘咯’相似,当年卖这种食物的都是码头边的临时摊点,卖‘咯’的摊不就是‘咯摊’啰!”
哈哈,原来如此。大家边吃边聊,喝点小酒后唱起歌来,我们的旅伴,北师大的晖姐,虽是生物名师,却也是古体诗文高手,即兴赋诗一首:
茶山遥望接连天,疑是仙人向翠田。教书品茗两不误,闲语慢声说心安。
烦恼自抛白云间,但看来处幽梦远。咯摊歌酒不归去,人生哪得几回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