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心理学:近因效应,亲密关系的“杀手”

1957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卢钦斯在第一印象影响的实验尝试一文中提出了近因效应。

在这篇文章中,卢钦斯描述了述了一个叫詹姆的学生。他的生活片段中有一段表现詹姆活泼外向的性格,他与朋友们一起去上学,在阳光下取暖,在商店里有熟人聊天,与前几天刚认识的女孩打招呼。而另一段表现的是詹姆沉静内敛的性格,描写他放学独自一人回家,走在街道的阴凉的一边,在商店里静静的等候买东西,刚认识的女孩也不去打招呼。

卢钦斯以不同顺序对于这两段材料加以组合:一种是把描写詹性格内向的材料放在前面,描写他性格外向的采访在后面,而另一种顺序恰恰相反。同时卢钦斯又把这两段文字材料单独分开,然后把这四种材料给水平相当的中学生阅读,让他们对詹姆的性格进行评价。

结果是这样的。在被试者中认为詹姆性格是外向的百分比,与单纯阅读外向材料的一组为最高为95%,其次是先阅读到外向材料,在阅读内向材料的比例是78%,而限于阅读内向材料中,这个比例仅为18%,单纯阅读外向材料的一组则为3%。

这组数据表明先阅读的那段材料对被试者对詹姆性格所作出的评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就是首因效应发生作用的结果。

据此,卢钦斯认为,在关于某人的两种信息连续被人接受时,人们总是倾向于相信前一种情形,并对其印象较深,而且关于某人的两种信息断续被人接受时起作用的则是近因效应。

这项研究应多发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误解或者是期望的时间无法达到的时候,这是人们的思维比较狭窄和片面,难以掌控自己的行为能力和思考能力。

比如说,当夫妻之间产生矛盾的时候,彼此双方会马上忘记对方的好处,眼前只剩下他对不起我这个念头,无法对对方作出客观评判,从此越来越觉得对方这也不好,那也不好,什么都不好,是自己处于失望委屈甚至是愤怒的状态。

亲朋好友之间也容易出现畸形,近因效应还有另外一个称呼叫亲密关系的杀手,如何避免近因效应发生在人际关系中呢?

第一,要克制自己的情绪,说话要慎重,谦让大度一些,避免矛盾进一步激化,等到双方情绪平缓的时候再进行沟通和交流。

第二,待人做事要善始善终,避免给你留下不良印象,影响自己的形象,因为即便是很了解你的熟人,也会因你最近差劲的表现而降低对你的评价。

我是小猫喵喵,欢迎关注,一起探讨更多心理学知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有一个函数 functionA ,我们想让它再网页加载完毕之后立刻执行,可以用 这样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想让网页加载...
    少年vv阅读 2,187评论 0 0
  • 为什么有的人尽享天时地利,有的人却吃遍各种苦头?为什么有些“坏人”过得那么好,而有些“善人”却过得不好?真的是老天...
    阳光Sunflower阅读 3,226评论 1 1
  • 四年级三班邵铭琳今天我读紫藤花下这本书,第一呀,我看见了一张老师们的合影。我看了一下,大约有五排那么多人吗?不过我...
    帅死你的星东风阅读 1,176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