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雍也5

【原文】(6.15)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通译】

          孔子说:“孟君因战败而返城,败退时殿后,将要进入城门时,鞭策马,说:“不是我想殿后,是马不进去呀。”

【学究】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从未间断,公元前484年,鲁国和齐国就发生战争。鲁国战将孟君掩护战败的军队退回,孔子为此特别赞赏他的所作所为。可孟君则说是马太慢,不是自己主动要殿后的,把战功给了别人,自己承担责任。

        这里有些蹊跷,如果因自己马的原因这样表达,那是必死无疑;正如其说,部队有条不紊撤退而不是溃退,那么孟君就是一种居功不自傲的态度,看历史这次战争的确不是溃退之说,那就意味着孟君的确是一个敢于承担,不愿炫耀的战将。

        有人把“孟之反”说成一个人,从文字看我还是译成孟君战而返。(这只是我个人以为)

【原文】(6.16)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通译】

          孔子说:“如果没有卫大夫祝鮀的辩才,也没有宋大夫公子朝的美貌,那在今天的社会上处世立足就比较艰难了。”

【学究】

        承接上段文字,这里说到卫大夫祝鮀和宋公子朝的特点来说事,到底要说明什么呢?孔子在这里特别提及这几个人的行为表现,也就是通过每个人不同的个性特点来说明仁德践行的行为方式。有人不好炫耀,有人好于雄辩,有人因外貌伟岸也可以因此而获得机会。到底如何?继续下文,来贯通逻辑。

【原文】(6.17)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通译】

        孔子说:“谁能够不经过屋门走出房子的呢?为何没人这样走路的呢?”

【学究】

        孔子通过比喻来说明,要走出房子必须由门而出,难道还有其他方式可以出去吗?现实中可以破窗而出,也可以穿墙而出,反正出去的方式无数种,可孔子偏偏说只有径门而出呢。这就是一种仁德礼仪,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连贯上下文字,逐渐显示孔子要表达的意识。那就是在社会中,要遵循社会公德,不可自以为是,否则不符合礼制的东西是无法得以传播的。

【原文】(6.18)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通译】

        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则是乡下人,文采多于质朴则古板刻薄。只有文质彬彬,才是真君子。”

【学究】

        孔子从上面各种人物出现的形形色色来做了一个经典归纳,就是“文质彬彬乃君子”,始终在围绕仁德礼仪这个主题,从不偏离,可见孔子治学目标性非常明确,再多干扰依然能带人回到主题上。

        追求物质多于精神的是现实主义,偏唯物;追求精神对于物质的是浪漫主义,偏唯心。这是两种比较多见的现象,而真正能成为大家标杆的,是既追求物质,又追求精神,以获得物质和精神双丰收,那是浪漫的现实主义者,也是主观唯物主义或者客观唯心主义。

        自古至今,无论中外,在这些探讨中衍生了多少哲学流派。“文质彬彬”便是一种经典的浪漫现实主义,也是孔子与苏格拉底同年代差不多提出的哲学探索。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酉阳杂俎》记: “大食西南二千里有国,山谷间树枝上化生人首,如花,不解语,人借问,笑而已,频笑辄落。” 是说,南...
    北海道章鱼酥阅读 1,032评论 0 1
  • 我是一个21岁的大三学生,有着对未来的向往,有着对生活的期待,也有着对爱情的幻想。却不敢去尝试,面对未知的未来...
    13X阅读 282评论 0 0
  • 我怎么就这么垃圾(日常丧1/1)
    年年廿阅读 112评论 0 0
  • “我希望爸爸脚痛风不要好,否则他还会狠狠地打我!” “平时我只要表现有一点点不好,爸爸就会打我。拿到什么就用什么打...
    庄心爱写作阅读 584评论 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