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十七

致良知线上致知班学习第23天

时间:2024年4月9日

姓名:张莉

地区:山西.晋中

志愿:我立志成为一名勤学,改过,责善,常怀感恩之心,利他之心,认真学习,努力践行以生命去影响生命的中国人,努力成为致良知的印证者,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当|下|即|未|来|

【自省 利他 致良知】

打卡链接:

#小程序://金山文档/plVKVMTTPbeubwq

今日功课

1、读原文,准时交功课✔:2分

2、日行一善✔: 2分

3、每日自省✔:2分

(1)不抱怨,不说谎

(2)时刻保持恩悲敬

4、听导读心得(30字)✔:2分

      今天学习《传习录》十七,近世格物之说,如以镜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镜尚昏在,何能照!格物致知,不是在照上下功夫,而是在磨上下功夫,镜子打磨好了以后,才能清晰的照见。

先生曰:“道无精粗,人之所见有精粗。”正如进了间房子,出入房门只是看见房间里大致的格局,在房子里呆久了,连陈设器具的花纹也能看清楚。正如我们学习阳明心学,初学只是见大概轮廓,明白它是干什么,只有学的时间久了,才能化为自己的内在,渐渐地去除内心的私欲,改善自己的习性。

私欲像地上有灰尘,一天不打扫就多一层。当我们的心像镜子一样清澈时,我们能够真实地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世界,做出正确的决策和行动。然而,当心上蒙尘时,我们的视线会变得模糊,无法清晰地认识自己和世界,也就难以做出正确的决策和行动。心上蒙尘,事上怎么能做对?事上磨就是磨私欲,当我们的内心充满了私欲和杂念时,我们的行为就会受到干扰和影响,难以做出正确的决策和行动。

一个人真正用功的话会有很多问题,没有问题的话,是用功的深度还不够或者用功不精,真正用功的人他一定会探索到未知的那个领域,那他就会遇到问题。

5、①读家书后感悟√:1分

丽娜老师的家书,给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路上带来了新启发。

1、不要试图改掉孩子的坏习惯,建立好的习惯去取代坏习惯。因为注意力放在坏习惯上,我们很容易陷入纠结、痛苦、内耗中。

当注意力转移到“好习惯”之后,每天哪怕微乎其微的进步,都是一种正向反馈。

2、孩子出现问题时,不要执着于想办法解决问题,提出问题比寻到答案更容易找到问题的本源,再通过逻辑推理,从而找到解决方案。

感恩您的分享[爱心]

    ②听点评感悟✔:1分

听春梅老师的点评责善,只要良知之心认定了,就坚定的去做,当100%付出时,每做必成!

今日总得分10分✔

理上明、事上磨、境上炼

去私欲、存天理、致良知

明理、立志、践行、印证

为社会 做出 实质性贡献

原文

《传习录》十七

曰仁云:“心犹镜也。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近世格物之说,如以镜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镜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镜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后亦未尝废照。”

问“道之精粗”。

先生曰:“道无精粗,人之所见有精粗。如这一间房,人初进来,只见一个大规模如此;处久便柱壁之类,一一看得明白;再久,如柱上有些文藻,细细都看出来。然只是一间房。”

先生曰:“诸公近见时少疑问,何也?人不用功,莫不自以为己知,为学只循而行之是矣。殊不知私欲日生,如地上尘,一日不扫,便又有一层。着实用功,便见道无终穷,愈探愈深,必使精白无一毫不彻方可。”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致良知教育研究院 致知班23天学习 道无精粗人之所见有精粗 曰仁云:“心犹镜也。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近世格...
    心似平湖8695阅读 1,711评论 3 4
  • 1.先生曰:“然。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
    转身追你阅读 1,390评论 0 1
  • 卷中·答聂文蔚 〔1〕春闲远劳迂途,枉顾问证,惓倦此情,何可当也!已期二三同志,更处静地,扳留旬日,少效其鄙见,以...
    十三少的梦阅读 1,311评论 0 0
  • 1.先生曰:“然。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
    转身追你阅读 1,086评论 0 0
  •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
    天作棋盘星阅读 493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