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往往是通过追求成功去追求幸福,但我们应该时时刻都去追求幸福。
说起来奇怪,毕业几年之后性格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明显的一条为“不会拒绝别人”,在“不会拒绝别人”的条目下有尤尤其其明显的是“不会拒绝工作”。但是今天我终于勇敢了拒绝了一个看起来很赚钱的项目和一次周末加班,尽管这看起来并没有什么。
所谓“自我掌控”能力太强——上学的时候喜欢读书,但是没有什么具体的范畴,什么都看。我记得那会我最爱看的是余华、张爱玲,偶尔也看看张小娴什么的,这几年虽然也爱看余华和张爱玲,但是总觉得看这类书太容易沉浸其中,不知不觉情绪起伏跟随故事里的情节发展,虽然读完一本书酣畅淋漓,时间也不知不觉浪费了。所以我开始为自己定书单,每个月4-5本书,类别和功用交叉而定。以最近的书单举例,我同时在看我喜欢的萧红的《呼兰河传》,怕自己鸡血打得不够所以也在看苏芒《为热爱而活》,又怕觉得自己缺少理论知识所以还在看乔什韦尔特曼的《一切都与广告有关》,同时也时刻关注一些时间管理、专注力、麦肯锡工作法等工具书。
上学的时候喜欢写字,日记、随笔、算不上小说的小说,什么都写。(可以参考之前简书发表的作品)。这几年几乎已经摒弃掉写日记这个习惯,因为“太能说”,导致写起来没完没了,平均一篇日记也可以五千字以上,归根结底,还是怕耽误时间。所以现在变成写策略、写方案,写一切看起来“有用”的东西。
我一直觉得独处的闲散时间特别重要,独处和闲散两个条件缺一不可。话说,一个人不爱独处就不爱自由,这话真真是至理名言,只有一个人的时候姿态才是真正放松的,不用因为想大声听音乐而吵到别人,也不会因为想静静而个人感觉太高冷;而闲散也是必要条件之一,不然独处的时间也不过是“独自埋头工作”罢了。独处的闲散时间可以看看喜欢的书,更要紧的是可以花更多的时间认真思考作者的观点;独处的闲散时间还可以行走,更要紧的是没有目的地的行走可以让人放空休息,想清楚很多事情。
回想起到北京的这几年,我经常因为弦绷得太紧而来不及累,也从来未曾拥有过所谓独处的闲散时间。入了广告行业这个大坑,又接触到手账和很多时间管理的概念,我开始勾画自己的时间BUJO,每天以半小时为起点,安排自己的时间,以打勾作为结束。虽然打勾讲究的是“三只大青蛙”,按照优先级完成自己最重要的三件事。但是我可以篡改成“十只癞蛤蟆“,从早晨9点起床,到夜里2点睡觉,吃饭的时间还得抽空看个样片,休闲娱乐就是拉屎的时候通常会开一把王者,所有的时间安排的满满当当,倘若有一点意外没有完成今天的计划,我都会陷入深深的失落。仿佛今天我的闺蜜、我的情敌,我身边的所有人都在大步向前跨,只有我不进则退,无价值感深深笼罩全身。精神上看起来总是精力充沛,直到去年查出抑郁症,才发现精神其实也在“暗地里”崩溃。住院一周,逐渐放下公司的事情,开始思考自己到底为了什么,多了些独处的闲散时间。但是手机没有一刻能停止响动,微信里几十个群从早晨到深夜,即使告诉自己在休病假,也忍不住调动我那颗停不下来的心。
这种状态的改变主要的外力是因为我遇到了我的另一半。
在我并没赚到什么钱、还不分日夜持续工作的年月里,我对谈稳定且长久的恋爱这件事是抗拒的。说白了,就是我已经习惯完全不以结婚为目的的谈恋爱,因为在我的观念里,相比较婚姻,我更相信工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安全感。我觉得谈恋爱是一个浪费时间浪费心力的事儿,吃一顿饭看一场电影当然可以有,但是频繁就浪费了我晚上的工作时间;如果下了急需求需要加班,而放男朋友鸽子,继而吵架,进而影响了我工作时的稳定情绪,影响了我的逻辑思考能力,也就浪费了我的心力。所以我比较喜欢各忙各的,有一搭没一搭的在都不耽误彼此工作的情况下进行情感交流,并且认为这样的恋爱关系是大部分人的,极正常和正确的。
在和有理先生刚认识的时候,仅有的几次吃饭和看电影,我都以三分钟一次的频率看工作微信,并且还在电影院里打工作电话。但是时间长了彼此的生活习惯的确会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看待事情的角度和生活工作习惯可以说是千差万别,当然这不是我今天要说的重点。在我们正式在一起之后我发现,有理在甲方公司上班,除了对待乙方可以趾高气昂以外,还有大量的闲散时间任由他挥霍无度。先是热恋期他习惯每天下午到我的公司据点扎营,从下午两点一直等到我下班,这会导致我有事没事都会把时间抓起来,以求按时下班;同居之后搬家的时候我再发现他没有看书的习惯,以致家里连本杂志都没有,每天下午1点上班,晚上6点下班,还会有事没事给我打电话说自己太无聊。我们的MacBook是同款型号,宅在家里的时候我永远插着硬盘,开着Adobe、PPT、思维导图;他永远开着优酷、爱奇艺、腾讯,我痛斥抖音这些娱乐软件,会刷微博、知乎、广告门等,但是有理可以每天刷两个小时抖音,乐此不疲。
我受很多勇猛精进的思想影响,总觉得我要努力才能优秀,我要优秀才能有人爱我,才能看到更广大的世界,才能拥有体验感更深的人生。我每年都更新计划,有理先生笑话我,他说他的年度计划都是18年抄17年的,17年抄16年的,我问他有什么愿望没有,他说他希望家庭幸福美满,儿孙满堂。就跟他笑话我的计划一样,我也觉得这个心愿好笑。但是后来仔细回想起来,我们只是侧重的方向不同,开一家上市公司需要努力,家庭幸福美满也同样需要付出努力。达到目的,只有两个决定因素,即使方向和速度。而方向是幸福,并不在于何种方式到达。
纵不信运 你不过是人
理想很远 爱于咫尺却在等
来日别操心 趁你有能力开心
世界有太多东西发生
不要等到天上俯瞰
在想明白了方向是幸福,条条大路通罗马,种种生活方式都能够获得幸福之后,我开始渐渐明白“活在当下”的真正含义。
1994年苏芒以广告业务员的身份硬闯时尚圈,凭着一股“拿不下单我就跳楼”(这是她早期最喜欢跟同事分享的励志故事)狠劲过五关斩六将,成为中国最顶尖的时尚杂志的话事人,谁都以为她会仿效美国那位室内都戴墨镜的安娜温图尔女王一样会一直干到老,没想到竟然在50岁不到的时候退出了干了24年的时尚集团。24年是两个轮回,两个轮回过后她开始意识到陪伴家人的重要性。
在世界500强的公司里,女高管的占比只有7%,我经常觉得,事业这件事没有男女之分,只有强弱之别。事实的确如此,但是在大部分女人的生命中,到了一定年纪会自觉将更多地精力放置于家庭上,这是一种心甘情愿的选择。
原来把旅行、看电影、 世界上一切浪漫的事,都理解为是浪费时间耽误工作,却也经常在看到朋友圈一些美好的推文的时候,不自觉感叹自己什么时候才能拥有时间和爱人,什么时候才能时间自由,可以和心爱的人去旅行,去找好吃的店,回家安静看一部电影。但其实只要按照心中的步伐一点点走下去,天自然会亮,不知不觉所有曾经想要的一切都已经如期而至,而我们要做的仅仅就是抓住它、拥抱它、感受它。以前总是觉得勇猛精进和一往直前总是没有错的,但是现在却渐渐意会,“活在当下”并不是说敷衍自己的时间,而是在工作时间坚持专注,也在专注外的时间更多地陪伴爱人和家人。工作需要专注,陪伴同样需要专注,不能朝三暮四,不能敷衍了事,要实实在在沉浸在其中,每一分情绪的感触,都是生命更为真实的体验。
愿爱与钱都和你终身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