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很久没有见到陈老师同扬博士了,多亏了微信。今天早上看到了陈老师微信的一段话:本周将为2014级本专业新生开设《专业导学》课。这门课旨在让新同学初步了解本专业在组织中的角色、价值,四年学习什么、如何学,怎样规划四年,提升自我。
这段简短朴实的文字,立即联通了多年前的影像,陈老师充满激情的授课风采,历历在目。现在,已经很少有老师能够关注学生、关注学习效果、关注学习方式了,大多数只是在老调重弹地重复着多年前的教案。陈老师与众不同,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能够以学习的效果为导向,能够听取广大范围的意见,这是我们所有同学的骄傲,学习生涯中难得一遇的机会。
作为陈老师的学生,作为“过来之人”,我也谈谈想法。
从两个角度出发:作为人力资源专业的学生,一是要面向就业,走向工作岗位以后应该具备的能力需要在学生阶段培养;二是要面向终生,持续地完善我们的人生,这是需要在学生阶段做好充分准备的。
人生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建立终生发展的理念。有一天,我们回忆人生的时候,最需要的是心灵的收获。什么是心灵的收获?一是肚子不饿,二是大脑不晕。
肚子不饿,也即满腹经纶,我们需要持续地喂饱自己,要以一种饥不择食的态度消化吸取更多的专业知识。所以,请记住,“满瓶子不动、半瓶子晃荡”。有一天,当我们沾沾自喜的时候,提醒自己,我们只是学到了恒河的一粒沙而已。这是一种境界,也即一种定性。
有了这种定性,我们才能做到大脑不晕。这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同时也是奇技淫巧层出的时代。我们需要守住,守住自己的学问,守住自己的内心,把心安放好。既需要虚心以吸收,也需要满心以屏蔽,真的不容易。所以,我们在大学时代就需要建立一个基本的知识框架,建立一些基本的理念,更要养成终生学习的品德与能力。
换到另一个角度,人力资源专业的学生能够很好地适应实际工作,我认为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准备:品德、能力与专业。
品德的问题最难说,因为社会意识形态大开放,魑魅魍魉都进来了,一团乱糟,似乎失去了公认的道德规范。我的总结,也是从业以来一直坚持着的:尊重、关怀、公正。
有很多的人力资源从业者是缺乏起码的尊重的,媚上欺下。面对领导,笑容满面,背后骂娘;面对员工,大呼小叫,指手画脚。
所以,会有些企业对人力资源岗位的员工有一个特殊的要求:亲和力。亲和力是什么?是笑容满面?是容易接触?是无话不谈?或许都是,又或许都不是。因为真正的亲和不只是表露出来的外在,而必须是发自内心的尊重。有很多人在上班的时候表现出职业化的笑容,而转身下班后就凶相毕露了。所以,表面的伪装是无效的,尊重必须是在你心底的,是在你的潜意识层面的。
大学时代,我们要从尊重老师、尊重同学、尊重一切人事物开始,让尊重深入我们的内心,扎根下来。
关怀?这个社会最缺的就是关怀。企业的发展,好像是倒退到血汗工厂的时代去了,虽然现在仍有一些良心企业存在。所有的缺乏关怀的企业,其理念的根本就在“交易”二字。劳动合同不是卖身契,法律契约之外更具影响的是心理契约。如果人与人之间、组织与个体之间缺乏必要的人文关怀,那将是死水一潭,干涸只是迟早的事情。
要理解什么是关怀,就向陈老师学习,陈老师的专业导学课程就是关怀。
人力资源从业者必须具有一颗公正的心。人力资源部门的很多工作都是在做着一些评判。招募的人员需要甄选,这是评判过程;制订一项政策涉及到相关利益主体,这需要评判;处理员工关系,这就是评判。所以,我们人力资源专业的学生要树立公正意识,找到标准去建立公正,换位思考去体会公正,征求意见去寻求公正。
谈谈第二个方面:能力。我对应届毕业生的要求是“听说读写做”,这应该在学生阶段就开始培养。
听,就是要听得进、听得懂,能够察言观色,能够体会出潜台词,这是沟通能力的起码要求。说,就是要表达清楚。口头表达能力一定是将来社会第一需要的能力,因为沟通是第一生产力,惟有表达出来才能产生足够的影响力。读就是学习,要能静心、坚持,要能读出其中的奥妙来。写,就是书面表达,就是汇报与报告。在企业,写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不能瘸腿。做,当然就是踏踏实实地去工作,去动手了,这是动手能力的问题,这也是工作能力评估的重要核心。
而对于专业,陈老师是权威,我出不了什么主意。人力资源专业只是众多专业中的一个,人力资源职能只是众多职能中的一个,所以,我们是在做着“四两拨千斤”的工作。这个杠杆就是知识结构:心理学充斥着人力资源管理的全过程,战略管理提挈着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向,组织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体系平台,人力资源管理与通用管理是我们的看家本领。如果在知识结构能有这样一个纵深,再加上对产品、业务的学习了解,你一定会胜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