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父母的不理解,都在此时消散。原来父辈对我的关怀,只是因为其认知的不足,导致行动方式与实际效果的南辕北辙。
为了我好,请别烦恼
在父母眼中,子女有很多未被开发的“潜能”,永远可以变得更好,即“始终不够好”,“望子成龙”,“一味挑刺”,就是最明显的体现。“还能更好”成了父母心中的执念。
然而,家长们没有发现的,正是这样的不知足,压得孩子喘不过气。子女“自卑情结”得以养成,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长辈对孩子成长的欲速不达和长期批评。
这是父辈社会信息闭塞,造成的教育认知盲区,才让心灵创伤得以代际传递。
批评的叠加,成长的创伤
与此同时,孩子因为自卑情结,形成较低的自我价值感,触发了“不配得感”,造成孩子长大后意识行为会不自觉地与财富远离。
父母在育儿早期,出于“为孩子好”的一意孤行,不断向孩子提出关于纠正缺点的批评,实属“好心办坏事”,至今仍有不少家庭未曾意识到这“残酷”事实。
“学会欣赏,放手成长”,是家长们育儿课题的心灵成长必修课。父子之间相互理解,通力协作,彼此配合,才能教学相长。
孩子的健康成长,不是家长已有观念的全力灌输。而是孩子教会家长早已遗忘的童年美好,让家长理解孩子的天真烂漫;同时,家长教会孩子生活的必备技能和基础认知,让孩子自行领略出适合自己生活的风格和艺术。
人无完人,都是凡人
放下完美主义,大家都是普通人。接受凡夫现实,世上没有真圣人。
为了更好的调节“配得感”,作为新时代的每个人,需要了解的是,任何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过得比自己好。这是父辈的愿望。
家长们出于这样的迫切心理,才会要求孩子不断完善自身的缺点。不过,这也是父辈自身的认知盲区,导致了教育行为的现实效果与出发点的偏离——对孩子过度的苛刻,诱发其自卑情结、完美心态和较低自我价值感,以及不配得感——家长自命不凡、不能接受孩子的平庸,就是最好的证明。
结语
基于上述的情感认知,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就能够理解:正是父辈的“努力”,才有自己今天的生活基础。无论生活多么不如人意,父母能让自己来到这个世界,作为子女的我们,都需要学会感激。
人间正道是沧桑。自己有何需求,学会向父辈、祖先学习,自行求索和满足。
学会生活。好好珍惜拥有的日子,经营好自己的生活。
思考
亲爱的读者,目前的你,在面对生活的需求时,是向父辈索取?还是自行满足?
在这二者之间,是怎样的思想觉悟,让你有这样或那样的取舍?
无论是怎样的抉择,无愧良心,都能理解;即使心有不安,背后都有着积极的苦衷。
欢迎来到评论区,谈谈你的成长经历,聊聊和父母的那些印象深刻的成长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