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大数据「杀熟」这一现象?
知乎 · 993 个回答
先简单写两句占个坑,有时间再更。纯粹是个人的观点
第一个方面:大数据“杀熟”对经济效率的影响不确定。短期内,简单的供需分析就足以胜任:商家获益而消费者受损,社会总福利提升;长期来看,这类现象广泛曝光以后,许多顾客会自己去加强搜寻,或求助于各种各样的比价插件或网站,浪费不少精力。把这些考虑进来,总的福利变化并不确定。如果有确实证据说明总福利的变化其实是负的,决策者就有干预的空间
第二个方面:有没有办法应对大数据“杀熟”?如果把这看成一场攻防战:对方想要更精确地描出你的画像,而你想让这张像稍微模糊一点。这种工具其实已经出现了。比方说,用搜索引擎的时候,有插件能够自动在一段时间内随机搜索几十个其它关键词,掩盖你的意图。如果价格歧视愈演愈烈,我相信会出现专门的企业或组织,提供专门的软件,来协助掩盖用户的使用习惯。第三个方面:话说回来,综合近年来对隐私的实证研究,个人其实很难防住企业窥探。知识和技术都在下风,只靠自己阅读隐私政策、一点点调设置,太累。呼吁法律介入,也是应有之义。总有人鼓吹:反正他们都有数据了,不如破罐子破摔。这其实打错了战场:技术层面,个人当然是无力应对;然而,消费者可以组织起来,要求规制企业利用数据的类型方式,捍卫自己的利益。第四个方面:欧盟近年来的探索,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启发。其中一些,已经吸收到了我们的法律当中。简单举几个例子:对能够识别身份的信息,施加严厉管制。哪怕有授权,企业也不可任意使用;要求企业为用户转移个人信息提供便利;要求的算法具备“可解释性”,等等。不是说这些都是对的,但是,怎么让企业为滥用数据付出代价,打到企业的“痛点”,近年来进展确实不少
第五个方面:对这个问题的最终答案,很可能取决于我们怎么看待个人信息。和著作权一样,个人信息的性质,一直是有争议的:有的人觉得这是财产,有的人觉得这事关人格。如果持前一种观点,基于经济学的分析对法律取向会有更多的影响:杀熟,究竟有没有提升效率?如果持后一种观点,对数据利用的限制,就会严格许多。杀熟这类行为,也就不仅仅是“在商言商”了。第六个方面:和前一个问题同样根本的,是选择什么规制手段。在这个问题下,有人大声谴责(道德),有人提到比价插件和网站(市场),题干呼吁立法(法律),还有人细细分析歧视机理(架构),这其实就代表了四种主要的规制手段。前面谈了许多,大多在法律层面。其它几种手段,其实也值得思考:市场能否在竞争中建立信誉?有无有效干扰歧视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