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2页,3天。这本书拿到时前80页是脱落的,一页一页阅读,像在读书稿。
没有任何环境铺垫,干脆利落直接进入故事情节,一章一章,扣人心弦。
看了几页,被译者十分接地气的俗语逗笑,“剩女”、“凤凰落架不如鸡”、“一鸟在手胜过双鸟在林”……那个时代应该还没有“剩女”之说吧?如果自己英文了得能看得了原著,是不是会读出另外感觉来呢?
这是个以中国为背景的故事,第一次看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有那么点熟悉,又有那么些新奇,原来在他们看来,我们竟也如此“外国”。书里描述了中国的霍乱疫情,和我们现在新冠疫情伊始阶段一样,人人自危,氛围恐怖,这个真的好“中国”。
面纱,戴着时朦胧梦幻,揭开时满目疮痍。
查理自私自利、逢场作戏的面纱,在和凯蒂的婚外情被沃尔特发现时,让他做出选择时,他的面纱被揭开了;当沃尔特带着凯蒂远赴中国被霍乱疫情笼罩的湄潭府,并投身于救治人民、研究细菌的事业中去时,宁愿同归于尽、也不愿离开凯蒂,当他弥留之际说出“死了的是那条狗”时,他深沉卑微克制地爱着凯蒂的面纱也被揭开了;沃丁顿诙谐幽默的面纱背后,是他深谙世事、明察秋毫、一针见血的犀利。
在湄潭府短短几周的时间,凯蒂经历了疫情下生命如落叶般的脆弱,生活如此艰难,经历了对查理的短暂思念、仇恨和爱恨交加,经历了被沃尔特漠视的孤寂和行尸走肉般的空虚,经历了在修道院照顾孤儿参与工作的价值感,经历了自我剖析并挣扎成长的疼痛和豁然开朗,经历了孕育生命最初的喜悦,也经历了沃尔特离世带给她的心理震撼……这一张张面纱在时间和事件的共同作用下,或猛然被揭开,或徐徐被拿下。再次回到香港,凯蒂恍如隔世,返回家乡的途中,她的母亲病逝,这一桩桩、一件件变故,击打着她,促使着她不断成长,不断修正……
任何时候,不论生活戴以何种面纱,它的真谛都是脚踏实地、不背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