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意犹未尽。很值得回味的一本小说,语言精妙是一大特点,尤其是各种传神贴切的比喻,读完回头翻书的时候发现不自觉地已经勾勾画画了许多。钱钟书先生中西方文化融会贯通,引文据典信手拈来,文笔自然生活化,时而幽默的暗比讽刺,时而小巧的精辟哲理,读着让人不由自主把小说与现实生活联系到一起。
书中对人物的刻画精彩细致,对人性的解剖深刻有趣,典型的人物形象很多:无真才实学的方鸿渐留学归国,为了“孝顺”长辈,拿着根本不存在的美国克莱登大学的博士文凭行走于世,听到别人一口一个博士的恭维称赞,自觉刺耳羞愧,同时虚荣心却又让自己身心膨胀、人格伟岸了许多。感情面前不够坚决,知义明德偶尔也会斤斤计较,他无法在三闾大学如鱼得水,也是因为他还有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分子操守,或者说最基本的做人的操守;把教育儿子各方面的日记公之于众以证明自己高人一等的举人方遯翁;孤高自傲总想让对方仰首称臣爱着自己的苏文纨;可爱机灵、天真活泼的唐晓芙;略有心计却不善于处理家庭关系的孙柔嘉;社交经验丰富、对朋友仗义相助的赵辛楣;大家困境挨饿自己偷买红薯吃、吝啬好色的李梅亭;撒谎面不改色、泰然无事的克莱登大学“校友”韩学愈;道貌岸然、言而无信的高松年等等,有时候我们甚至在能滑稽、可笑的情节里看到自己的影子,笑别人的同时也很自觉地反思着自己。
方鸿渐的感情线贯穿了始终,当然最开始鲍小姐那段只能算诱惑,苏文纨式居高临下的爱情很容易让人敬而远之,毕竟感情里谁也不愿意总抬起头去看对方,容易身心俱疲。方鸿渐和唐晓芙真心喜欢对方,但是恋爱无疾而终令人惋惜,如果两个人当初肯稍稍退一步,少一丝执拗,多一分坚持,结局又会是另一番情形,不过人生就是这样,不断错过,又总生出新的遗憾。让人庆幸的是:还好人终究是是会变的,历经生活的历练和打磨之后,想法和记忆持续更新,就像书里说的,原来的那个自己慢慢地“死了”,新的自己会在新的日子和感情里重生,人生才得以潇洒明朗的继续,而不会一直停在原地无意义地纠缠。
最后嫁给方鸿渐的是孙柔嘉,我想,感情里我们谁也没有权利站在道德水平的高地去指责她希望通过舆论来成全自己的那点小心机,她只是想去得到对方的爱情并没有去害对方,方鸿渐也并不仅仅是因为信或者流言选择和她在一起。但是从婚后两个人的生活矛盾来看,我认为责任更多的在于孙柔嘉的自卑感和不通人情世故,她时不时地用嫉妒低自尊的口吻去猜测、质问对方的过往,动不动拿自己的高工资说事,处理不好婆家关系使方鸿渐受夹板气,最关键的她太仰仗瞧不起自己丈夫的姑妈,甚至连家里的奶妈都把方鸿渐当外人看待,这种家庭氛围的的确确能令一个男人疲惫、崩溃、逃离,所以才有了最终方鸿渐逃出家里、上街游荡的一幕,当然我认为男方也有不对的地方,起码他没有在苏文纨高姿态对自己妻子的时候挺身而出保护她,而是选择了沉默,这对于本就自卑的妻子来说无疑是更直接的打击。
吵了又吵,婚姻里本来的温暖、甜蜜、欣赏和激情越来越少,家本应是最安心舒适的避风港,却成了硝烟四起的战场,人们似乎忘了一个事实:只要是战争,双方就没有人能全身而退、不受伤。没有恋爱的人想恋爱,恋爱受伤挫又想分手,婚姻这座围城,外面的人想法设法的想住进来,住在里边的人又因为不断生出的欲望、被条框束缚的不满而想逃离,结而离,离而结,反反复复。
当然除了婚姻,围城这个命题有更深刻的社会意义,杨绛先生说其实人生大部分事情皆是如此。不断的追求和对所追求到的成功的随之而来的不满足和厌烦,两者之间的矛盾和转换,其间交织着希望与失望,欢乐与痛苦,执著与动摇——这一切构成了人生万事,如果追求的结果终究是虚妄,追求的艰难、过程、意义才更应该被认可和重视,因为人生本不就是一段自认为很长但其实很短暂的过程麽?
围城,围——给了我们必要的安全感、归属感和不易被外界打扰的空间,虽有围但它是座城,每座城里都有烟火味更该有人情味儿,它不是箱亦不是笼,城里的每个人仍有仰望星空的权利、追求美好的精神自由,快乐和幸福感来源于认真、智慧地把当下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经营的充满生机和活力,而不是总憧憬别人城里的生活如何如何,可能你费尽心力地踏进去,会怅然的发现竟不如原来的那座城真实、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