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努力跟回报之间,并不是一个线性关系。
几乎任何事情,在做到70分的时候,并不需要太多努力;稍微天资聪颖一些,做到80分也不难;但是,若想做到90分以上,相较于80分来说,付出的额外努力会远远不止10分,而可能是好几倍。
这固然告诉我们,要沉下心来,才能在一个领域内有所建树。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当我们不需要在某个领域成为顶尖人才、只需要做到80分的时候,就犯不着抱着All in的心态说:我要踏实学好每一个知识点,不能走捷径。
实际上,在大多数领域,我们都是需要走捷径的。比如,我学习弹吉他,只是为了缓解压力,那直接去学和弦就好了,不需要从乐理开始。再比如,我学习财务知识,只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公司,而不是去做一个财务,所以我只需要懂得基本概念就好,不需要去看大部头的财务书籍。
现在这个时代,对各个领域都有所了解、最终做到融会贯通,其价值未必会比某个领域做到顶尖的人更低。
查理芒格在《穷查理宝典》中提到的“多元思维”,也是在鼓励人们:不要只从单一维度看问题,而要熟悉多个领域,多维度看问题。他还提到了lollapalooza效应,也就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之后,产生核爆式的临界效应。
所以在多维度竞争成为可能的时代,我们需要掌握“快速在一些领域做到80分”的能力。但在我看来,大部分人都只能做到“日复一日地做一份工作,还只能做到80分”。
如何能够做到呢?答案也很简单,就是:抓核心。
我们常说的“二八原则”,其实也适用:一个领域20%的核心内容,能够解决这个领域80%的问题。
怎么快速找到核心呢?
可从三个方面进行:知识、技能、能力。
1)知识类的:找到基本概念和大纲
对于知识类内容来说,核心的20%其实就藏在基本概念和大纲里面。
那如何找到基本概念和大纲呢?一个方式是看经典书的目录,另一个方式是询问资深人士。
关于看经典书的目录,我自己有一个习惯,就是书买回来之后,先花10分钟快速翻一下,知道这本书讲的是什么、大纲是什么,然后才会去看细节。
因为有了大纲,我才知道重点在哪里。看一本书,一定不是每一页都平均用力的。
2)技能类的:找到关键成功要素
对于技能来说,就很难像知识一样,用“大纲”和“概念”来学习核心了,比如,你能告诉我Excel的大纲是什么吗?
所以,我们可以用关键成功要素的方法。对比专业人士的,找到人家好的地方在哪里,总结出要素进行改正。
去找捷径,然后把你多余的时间花在更有价值的地方。
3)能力类的:方法/思考框架
任何一个能力,背后都是有思考框架的,掌握了它,就可以超过大多数人。
比如:只要你在沟通的时候,先表达主题,再根据时间、空间等顺序来组织信息,这样就能够在短时间内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其实,能力这个东西听起来很虚,最终还是反映到“行为”上面的。比如,我们说一个人沟通能力很强,一定是看到他说话条理清晰、很容易说服别人等等。而为什么他能够说话条理清晰呢?背后一定是有道理、有方法的。刚才提到的“先表达主题、再根据一些逻辑顺序来组织信息”就是一种方法。
芒格也说:100个思维模型,能够解决90%的问题。这也是在说:要抓住核心,要找到方法。
总结:
作者讲很多时候,我们都只需要掌握一个领域的核心就好,不用面面俱到。接着讲如何找核心呢?
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看经典书目的目录,另外是咨询业内专业人士。
最后,通过三种方式讲如何掌握核心。一是知识类的,可以通过看经典书目的基本概念和大纲;二是技能类的,可以通过找到关键成功要素,比如通过对比自己和别人优秀的作品,找出差异并改善;三是能力类的,可以通过掌握一些思维框架。着重提到结构化思维,来对工作和生活的影响。
我们的努力跟回报之间,并不是一个线性关系。
几乎任何事情,在做到70分的时候,并不需要太多努力;稍微天资聪颖一些,做到80分也不难;但是,若想做到90分以上,相较于80分来说,付出的额外努力会远远不止10分,而可能是好几倍。
这固然告诉我们,要沉下心来,才能在一个领域内有所建树。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当我们不需要在某个领域成为顶尖人才、只需要做到80分的时候,就犯不着抱着All in的心态说:我要踏实学好每一个知识点,不能走捷径。
实际上,在大多数领域,我们都是需要走捷径的。比如,我学习弹吉他,只是为了缓解压力,那直接去学和弦就好了,不需要从乐理开始。再比如,我学习财务知识,只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公司,而不是去做一个财务,所以我只需要懂得基本概念就好,不需要去看大部头的财务书籍。
现在这个时代,对各个领域都有所了解、最终做到融会贯通,其价值未必会比某个领域做到顶尖的人更低。
查理芒格在《穷查理宝典》中提到的“多元思维”,也是在鼓励人们:不要只从单一维度看问题,而要熟悉多个领域,多维度看问题。他还提到了lollapalooza效应,也就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之后,产生核爆式的临界效应。
所以在多维度竞争成为可能的时代,我们需要掌握“快速在一些领域做到80分”的能力。但在我看来,大部分人都只能做到“日复一日地做一份工作,还只能做到80分”。
如何能够做到呢?答案也很简单,就是:抓核心。
我们常说的“二八原则”,其实也适用:一个领域20%的核心内容,能够解决这个领域80%的问题。
怎么快速找到核心呢?
可从三个方面进行:知识、技能、能力。
1)知识类的:找到基本概念和大纲
对于知识类内容来说,核心的20%其实就藏在基本概念和大纲里面。
那如何找到基本概念和大纲呢?一个方式是看经典书的目录,另一个方式是询问资深人士。
关于看经典书的目录,我自己有一个习惯,就是书买回来之后,先花10分钟快速翻一下,知道这本书讲的是什么、大纲是什么,然后才会去看细节。
因为有了大纲,我才知道重点在哪里。看一本书,一定不是每一页都平均用力的。
2)技能类的:找到关键成功要素
对于技能来说,就很难像知识一样,用“大纲”和“概念”来学习核心了,比如,你能告诉我Excel的大纲是什么吗?
所以,我们可以用关键成功要素的方法。对比专业人士的,找到人家好的地方在哪里,总结出要素进行改正。
去找捷径,然后把你多余的时间花在更有价值的地方。
3)能力类的:方法/思考框架
任何一个能力,背后都是有思考框架的,掌握了它,就可以超过大多数人。
比如:只要你在沟通的时候,先表达主题,再根据时间、空间等顺序来组织信息,这样就能够在短时间内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其实,能力这个东西听起来很虚,最终还是反映到“行为”上面的。比如,我们说一个人沟通能力很强,一定是看到他说话条理清晰、很容易说服别人等等。而为什么他能够说话条理清晰呢?背后一定是有道理、有方法的。刚才提到的“先表达主题、再根据一些逻辑顺序来组织信息”就是一种方法。
芒格也说:100个思维模型,能够解决90%的问题。这也是在说:要抓住核心,要找到方法。
总结:
作者讲很多时候,我们都只需要掌握一个领域的核心就好,不用面面俱到。接着讲如何找核心呢?
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看经典书目的目录,另外是咨询业内专业人士。
最后,通过三种方式讲如何掌握核心。一是知识类的,可以通过看经典书目的基本概念和大纲;二是技能类的,可以通过找到关键成功要素,比如通过对比自己和别人优秀的作品,找出差异并改善;三是能力类的,可以通过掌握一些思维框架。着重提到结构化思维,来对工作和生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