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说:“《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承受苦难的主人公徐福贵在岁月变迁中,他失去了自己所有的亲人、友人,只剩下一头和自己同名的老牛相依为命。历经沧桑和磨难,一生像一部诉说苦难的书,微小简陋的确幸都能够成为大肆张扬的幸福。福贵是一个极具象征性,代表性的人物,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虽至将死的老年,却是一个鲜活的人,他的所有经历让人产生共情,让人看到活着的纯粹和伟大。正如作者余华自己说的那样:“或者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徐福贵虽出生于大地主家庭,但在他自始至终并没有做出什么惊人之举,他只是平凡的活着,他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有着悲剧的人生结局。他并不是一个永远活得潇洒的富二代,而是融入生活之中的渺小人物,遭遇种种不幸,经历了一系列的历史事件和灾难。他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是在社会背景下,处于苦难底层老百姓的缩影,他经历过极端的苦难,这个小人物在历史的命运中, 无法掌控自己的生命轨迹。
迟暮之年,他以一种超然的心态回顾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他是一个亲历者,是时代见证者,更像是置身事外,变得通透的局外之人,福贵变得豁达,释怀,通透。无数次接近死亡,又无数次超然地活着。福贵买了一头准备被杀的老牛取名为福贵,他们都像奇迹一样活着,福贵说:“我是有时候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卖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我也不用担心谁了。我也想通了,轮到自己死时,安安心心死就是。”福贵在驯服老牛耕地中自寻着乐趣,平平淡淡地过着生活,在田间轻松自在的歌唱。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大概是对人一生的概括。余华说福贵是那种能够看到自己过去模样的人,他可以准确地看到自己年轻时走路的姿态,甚至可以看到自己是如何衰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