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从接触汉服开始,似乎每一次活动、宣传,我都打着这样的旗帜,到最后,可能连我自己都有些搞不清楚当我在谈论汉服的时候,我在谈论些什么。
身边的朋友偶尔会问我关于汉服的知识,每当这时我就会犹豫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我不知道该介绍的是汉服的概念,还是汉服的形制,又或者是汉服的意义?汉服在我脑海的概念如此模糊,经常让我怀疑“华夏复兴,衣冠先行”是不是只是同袍为自己打上文化标签的幌子,而我对汉服的初衷又是什么?
汉服到底是什么
昨天我才点开去看前一段时间刷爆汉服圈的视频《香港仔的汉服梦》,看了跟风的热捧贴,也看了不少吐槽,脑海中涌现了太多的东西,比如被汉服圈拉黑的弥秋、靠汉服走红的网红小豆蔻儿、现今汉元素的走样以及最近兴起的汉服热,仿佛汉服已经走近了我们的生活,也仿佛它已经不再是原来的模样。当时的感觉就是我一定要写一篇有关汉服的东西。
汉服是一种民族服饰,就像我们熟知的韩服与和服一样,所谓的民族服饰区别于我们现在的时装。时装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根据喜好更改,也不需要谁来评判它是否符合规制,设计师的设计理念是它的灵魂。但民族服饰不可以,民族服饰最主要的功能是文化和礼仪,绝非一件普通的衣服可以比拟的。它超越了“衣食住行”里“衣”的范畴,服饰功能的变迁也说明了这一点。时装处在装点修饰身形这一功能的阶层,满足视觉上的美的需求,民族服饰则是在文化承载和礼仪外化功能的阶层,体现着民族心理的文化认同。也正是由于民族服饰超越了“衣”的概念,那么它也就不能再囿于衣服的发展方向,比如便捷生活之类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不赞同齐胸襦裙增添防掉设计的原因。
就拿汉服的中缝,袖缝,来说,最初是由于古代布幅不够造成的。(最宽只有50-60cm)而后,衣身的中缝被赋予了刚正,公平,正直之意,中缝,尤其是背中缝就作为一种传统保留下来。《礼记•深衣》: “负绳抱方”者,以直其政、方其义也。 背缝垂直而领子正方,象徵政教不偏,义理公正。
汉服在现代社会到底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像视频里的钟毅一样,我也曾经试图以身体力行,想通过一些活动,感染周围人,至少让他们知道,什么是汉服,然而这样的坚持并不能达到初衷。在普通的日子里穿着汉服,带着周围人或赞赏,或不解的目光,这样的信息传达肯定是会有一些误解的,汉服的价值也体现不出来。
汉服热在近两年来体现非常明显,网上新起的各路汉服以及周边店铺,形形色色充斥着生活。因汉服走热的古风摄影,更是把汉服推向了另一个极端。一大波的“清辉阁”走着小米饥饿营销的套路大搞周年庆,一大批“华资仪赏”靠着仙风影楼照吸粉赚钱,不知道是谁给的勇气,用窗纱的布料卖出天价,在充满争议的汉服圈里依旧以不倒之姿让人难以望其项背。
汉服热的背后是商业利益的作祟,一个尚未成熟的产业,没有机制维护下仅依靠市场化的运作,走偏的趋势已经愈来愈明显。
利益追逐下的汉服形制没落
汉服,是包括衣,冠,发式,面妆,鞋,饰物等共同组合的整体的礼仪系统,而并非仅仅是一件衣服。首先,说明一点,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历代汉服,与现在电视上的相比:颜色搭配上,清雅简洁大方。颜色常用的就那么几种,没电视剧中那般华丽艳俗(主要是明代汉服风格);在花纹纹饰上,真正的汉服,有一套规制,有固定的纹样,且每种纹样都有意义(尤其是汉代),没有电视剧中那么杂乱无章;电视剧中的很多款式,历史上真实的历代汉服,并不存在。比如:高耸的欧式立领等;虽然历代汉服表面给人感觉,好象很复杂,但其实每件衣服都能归在以下几大类里。看上去复杂,有时只是几种衣衫相互搭配得较丰富而已,但源头其实是不变的。就好象一种公式,好几种解法。
被几家汉服店带起的宽群头,腰封,6米裙摆成为汉服界的新宠,花纹图样雷同难溯其源。近年来兴起的汉服商家,要么正大光明舔着嘴脸以低价批量生产山寨汉服,美其名曰“复刻”,要么大打原创的旗号卖出不合形制的古风影楼装却谓之“汉服”。这里说的影楼已不再是几年前的影楼意味,它摈弃了一眼明了的艳丽色泽和袒胸露背的式样,靠着一派仙风道骨的写真图走红网络,店家也瞬间跻身网红行列粉丝创万,一众脑残党以正义凌然之势疯狂攻击异己言论,仿佛站在所谓原创的卖家立场就已是社会道德的至高者,却不知原创的意味究竟为何。形制不正,布料低廉,新壶里旧酒掺水,你告诉我这叫原创?
由此带起的古风摄影热,更是将其制造出来的欲求瞬间弥漫整个汉服界,也带动了圈外无数人的需求。靠着大量绣花图样,披着“重工制造”的外衣走入更多人的生活,山寨店群起仿之,走样汉服在山寨下更加走样,所谓的汉服同袍就是为了出一张张“美照”?这就叫华夏复兴?
商业运作下的汉服文化意味走样
靠批量生产起家的汉服商家“汉尚华莲”,旗下汉元素品牌“鹿韵记”彻底沦为软妹装,并打着“改良汉服”的旗号在广州天河正式开设了实体店,萝莉塔情结下的设计可曾有一丁点汉服的意味?进驻漫展,携手COSPLAY,从广州到上海,发展可谓如日中天。其它商家纷纷仿效,汉元素越走越偏。
凭借《女医明妃传》发型教程和清纯的长相走红的小豆蔻儿更是在汉服圈带起了网红营销的热潮。一开始对妹子印象非常好,她在微博里呼吁大家传承汉服,介绍发型,做的还是有模有样。但随着她的走红争议越来越多,首先是科普“豆蔻儿小历史”主观臆断成分太多,走红之后又开了店铺“十三余”,版型问题、面料价格争议颇多。靠汉服卖情怀,可她的店铺里除了一件豆蔻年华,大多数都是汉元素,类似于短袖、长袖或者是棒球服等时装上加一些中国风的图案或者是字。推广汉服的初衷是不错,可是这个初衷在发展中是否走味也只有她自己知道。最近的新款“星空下的鱼旋鸡”更是让人大跌眼镜,鱼玄机=鱼+旋转鸡?
造成以上现象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汉服圈内部问题。都知道汉服圈的戾气很重,并没有发展成为一个成熟、健康、理性的运作体制。因为央视影楼而被汉服圈拉黑的弥秋,被众人吐槽成炮灰,然而她关于汉服所有的理念就都是错误的吗?就她坚持采用包缝的缝制手段这一点而言,就比很多商家强上百倍。虽然她所出的汉服形制上也有颇多争议,但是至少看得到她为此做出的努力。我到现在还是很喜欢弥秋, “弥秋一身黑”这样的言论还是适可而止吧。
说了这么多,肯定会有人有这样的疑问,说到底汉服也只是件衣服,我只是因为好看而喜欢就不可以吗?汉服圈的人凭什么排斥?喜欢当然可以,汉服运动也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汉服,接受汉服,但请别打着汉服复兴的旗号卖情怀,带偏了更多的人。说到底汉服它也只是一个不成熟的产业,在发展的初期没有好的运营机制,更没有守门人,在它还经不起杂质的入侵之前,在它所承载的文化底蕴还没有深入每个人的心里之前,它就不能随意发展。走了味的汉服即使发展壮大,它也只是一件衣服。
那么汉服是否就该一成不变?
不同于西方服装的贴身立体,追求个性彰显,汉服的平面裁剪才能与东方的含蓄美学一脉相承,将身材隐于宽袍大袖之中,有大气威严之姿,更能自在而行。它都是大大的直线,一些比较急的弧度,比如说制作西服的时候,这个地方有点瑕疵,那裁缝可以把它避开,稍稍的调整一下,但汉服它是平裁的,它就不允许上面有太多这样子的问题,因为根本没有办法避开。
汉服的一些大的款式,比如圆领,交领,竖领,这些款式,其中的一些细节,我们认为都属于是核心,因为你没有了这些特点,它就不是汉服了。然后一个更基础的核心,就是平面的裁剪。至于在两样东西之外的,比如说诸如衣服的袖长,袖宽,衣服想做紧一些,领子高一些低一些我个人觉的都是可以根据顾客的实际需要去定制的,因为只有这样子,这件衣服才是这个人他想要的,它才是一件衣服,而不是一件文物活在过去。民族服饰它的整个形制就像一块画布,它留给我们的是非常广阔的创作空间。
汉服该如何发展?
不同于我之前的观点,我认为汉服在传承和发展的初期不应该把重点放在汉服人群的扩大上,正本清源才是关键。只有汉服在摸索中有了稳定的根基,才有壮大的可能,才能将新人真正吸纳入它的文化体系中,才有让汉服的文化礼仪功能被认同和接受的可能。而汉服,它应该是被穿的很美,出现在最得体的场合,才是最重要的。
当我说传承汉服的时候,我们该传承什么?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还是有重点、有选择?在这一点上我比较赞同钟毅的观点,“清人入关,剃发易服”。汉服一直沿袭数千年的文化传统,就此断裂。汉服从很远古的时候就一直发展,一直持续发展到了明代,我们的民族服饰就是发展到了这个时间点上,然后出现了问题,所以现在我们就得在此把它承接下去。也许有很多同袍会在这一点上有很多异议,汉服就等于是以明制服装为主?汉服就等于礼服?当然不是这样,但这是发展壮大的途径,用重点的发展带动全部,才有使汉服重现生机的可能。
汉服的符号意味,对于穿着的人来说是家国情怀的骄傲。汉服,或许是一个含义不明的过去时态,但在另一部分人心中,它是承载着复杂的情感。在这个时代,有人专注于超前,也有人着力连接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