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有多少人能够做到这一点?
文|胡杨
十天没有更新,有点惭愧!
虽说日更未必有多少有价值的输出,但至少在输出的时候肯定会有不同程度的思考。
没有输出的日子,便没有了思考。就那么傻傻乐乐地虚度了十天的时光。
不思考的日子过起来,当下觉得很轻松自在,可日子流逝后,总会有虚无的感觉袭来。生活,还是应该有思考,才会获得有厚度的快乐。
新认识的友人一心想把我拽出阴霾心境,拽着我逛了大型花卉市场,走入乡村社区敬老院,近距离接触了乡土气息,并游览了我从来都不知道家门口的网红桥……
在姹紫嫣红的红花绿植中,想觅得一盆心仪的盆栽,虽最终未能如愿,但确实养了眼,润了心。浅尝辄止,也许用在那一刻很恰当。
社区敬老院里衣食住行项目都包括,还计划做各种各样的义诊活动。“做一些有意义的事,会让自己的价值得到提升。”这是他的生活理念。
在生活条件普通的友人面前,我竟然有了惭愧之心。很多举手之劳的付出,其实根本不需要铺垫太多的条件。
平常以为的条件不成熟,或者担心自己的付出微不足道,其实只是给自己不想付出找的一个借口。
所谓的付出,包括对他人予以举手之劳的帮助。有爱心有善心的人,才会有本能帮助他人的举措吧!
图片
当他将他自己热爱的乡村生活展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有一种回到童年的感觉。
那些泥土的芬芳,那些成群结队的家鸡,房前屋后成排参差不齐的树木,高低不平的泥土路,陆续发芽生长的农作物,还有穿着名牌运动鞋裸露出长满裂纹的脚踝,……原来,生活方式有时候真的可以去选择,前提是自己喜欢!
春天种下因,秋天收获果,年复一年,无限循环,从中收获满足与滋养,这是乡村的主营业务。
现在有了大棚种植,似乎收获循环的时间缩短了很多,产品也丰富了许多,但应季的农作物还是相应比较受欢迎。
在农民们的认知中,适应自然规律的,才是对人的身体最有益的。
久居城市的我们,偶尔会走入乡村,体验一下在城市里无法获得的感觉,回归自然,是放飞自我的前提。
人与自然,本就不该太割裂。
当我站在网红桥上吹着微风看桥下缓缓流淌着的汾河水时,他笑着说,“出来领略一下大自然的风采,是不是比窝在家里扎几针管用?”
是啊,我有多久没有出来晒晒太阳吹吹风了?全身经络的淤堵又岂是针灸几次就能改善了的!还得自主运动起来啊!
曾经因为脚踝骨折后,深切地感到了自己在他人生活中根本无足轻重,于是有了封闭自己的想法。既然我是这样可有可无,那我又何必去心心念念?
那样心境下的我,竟然也懒得去户外走走了。
好不容易重新走向大自然仅三天,因为疫情的缘故,不得不重新窝在家里。
4月3号小店区有了疫情,整个区域实行封控管理,这个区域只能进不能出。
那一天,但凡有市场的街道上,车辆堵得水泄不通,据说都是出来抢购生活用品与菜品。看着很多菜场被一抢而空,心中竟有了很大的恐慌,似乎没有抢购意识的我,将来真会没有食物可吃。
心里感觉没有哄抢的必要,但这样的话我又不敢说出口,因为我也不知道疫情的严重性会到什么样的程度。
当朋友们相互打电话询问居家的物资是否备足的时候,心里的恐慌再次蔓延开来。
从闹事开车趋向乡村,竟然发现整个小店区东南西北每一个方向都设了关卡,即使是平常我认为很难管控的小街小巷,也都无法通行。
接近乡村的马路上几乎没有什么车辆,偶尔有,也好像从某一个地方突然蹦出来的,根本不按平常的秩序行驶。
那一刻,逃荒,战争,瘟疫,对各种各样的灾难来临时的场景的恐慌,再次袭来。
疫情发生,已三年之久,似乎人们已经有了心理上的免疫,但当它真正近距离出现的时候,那种真真切切的恐慌席卷而来。
有对病毒本身的恐惧,也有对足不出户没有食物也没有经济来源的恐慌。
疫情之下,国家在经济上的损失,根本无法估计,而作为小家庭,坐吃山空,一样让人恐慌。
但有什么办法!主动配合社区抗疫工作,是当下生活的重中之重!足不出户,试剂自测,核酸检测……
图片
然后安心读书吧!
但都说读书讲究知行合一,有切身体会,才会有真切感受。而疫情的蔓延,又不许我们有太多的行动。好在,感知也很重要。
于是,打开厚厚的《论语》,想从中汲取一些能够好好生活的养分。只是,对通俗易懂的文字尚不能正确理解,对高深莫测的古文又怎能真正领会?
能理解多少算多少吧,总比啥也不知道要好一点。
《论语》第一句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直以为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
但在《华杉讲透论语》中,华杉说“习”不仅仅是复习,还有练习的意思。
是啊,对理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也有不同的践行方式。
但不管怎样,都离不开“知行合一”的理念。学习了,认知提高了,付之于行动,才能达到一定的效果。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提倡理论一定要结合实际行动才有意义。
那么,要想读书有意义,那就得“知行合一”。这是最近几天读书的收获。
疫情期间,自有它特定的实践内容。那些无私奉献的大白们,那些为疫情做义工的志愿者们,他们将自己的信念全部践行到了实际行动中,在感恩他们的同时,更多的是敬佩!
在困难面前,互帮互助尤为重要。人终归还是不能没有朋友。哪怕是只有一面之缘的善人,都该以朋友相待,尤其是在疫情期间。
由内向外的安定,往往没有来自外在的力量要直接痛快一些,何况,有时候独自沉淀,极容易钻入牛角尖。获得他人的帮助,帮助他人,都同样重要。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还是值得推崇。
其中“人不知而不愠”,并不仅仅是不恼火他人不知道自己知道的道理,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如果他人不懂自己,也没有必要恼火。
这句话对我来说意义非常重大。我一直对没有人懂我理解我而郁郁寡欢,可自己又曾理解过谁?何况,为什么一定要追逐他人的理解呢?自己理解自己,然后以自己认知的理念去践行,不也能够有所收获吗?
我不一定能够做得来君子,但我一定要努力寻到平衡自己心力的点。
这也是读书的好处,思考的好处。
我不懂得儒家道家佛家等等之间的区别,所谓的信仰,总是因人的际遇不同而不同。至于要忠于哪一门,站到哪一队,我自以为不是很重要。只要是自己认可的道理,接纳之后去践行就好吧!
那“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是不是可以诠释我们待人接物的基本准则?
我就是过多地关注了他人对自己的回应,才终日不能畅快淋漓地欢喜。如果我只去坦然付出,忽略那些所谓的回应,会不会获得心灵上的安宁?
疫情期间,封控也好,管控也好,我早已经习惯了居家的日子。只是,风险无处不在,不由地还是担心家人们的安全与他们的心境。
但愿疫情早日结束,但愿我们的生活都能顺遂安康,但愿我们每个人都能过上自己喜欢的日子!
作者简介:胡杨,喜欢以小资的情调、温婉的文字,将琐碎的生活描绘成一幅画。感谢阅读,欢迎关注,往后余生,我们一起乐观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