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当孩子犯“错”时》系列文章的第三篇,也是最关键、最核心的一篇。
从上两期的文章中,爸爸妈妈已经了解到:
孩子犯错,并不是表面看来那么简单,孩子行为的背后,有着种种深层次的原因。
传统教育中,被运用得比较多的"惩罚"的方法,其实是有诸多不良后果的。
那么,爸爸妈妈要如何调节好自己的情绪,这里面有很多学问,接下来将和大家一一分享。
01 什么是情绪调节?
人的大脑掌管情感与理智的是不同的两个区域。
一个是边缘系统,掌管着人们的情绪与感受。它会记录下人们在各种情境下的情感状态,从而在遇到相同的情境时,迅速调出这些情感。
比如:遭遇车祸时,边缘系统会把人们的恐惧、害怕记录下来,以后遇到疾驶而来的汽车时,这种恐惧、害怕就会被再次唤醒。
另一个是掌管理智的大脑皮层,用来思考问题。
相对而言,情感比理智更原始。在遇到状况时,大脑首先启动情感,而不是理智。
情绪调节,就是想办法让大脑掌管理智的那部分尽快启动,从而控制情感的合理发动。
请注意,情绪调节并不是要消灭情绪。
02 情绪是怎么来的?
为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
1 、解释与评价不同
比如:孩子踢球打碎了邻居家的窗户。有的爸爸妈妈觉得:这是了不得的大事,从小就闯祸,长大了岂不变本加厉,于是暴怒,甚至痛打孩子一顿;
而有的爸爸妈妈虽然生气,但想想孩子可能只是不小心,下次注意就行了,于是轻声细语地和孩子沟通一番。
人的情绪与行为后果,是由个人对事情的解释、评价所引起的。
如果爸爸妈妈对孩子的状况有合理的解释与评价,情绪自然会得到调整,而后,对孩子的行为就能有恰当的应对。
2 、父母个人经历不同
有些爸爸妈妈说:状况发生时,我根本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经常"一点就着"。
此时,理智没有被开动,大脑被边缘系统控制,从而出现了一种本能的、原始的情感反应。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与早年的经历,特别是创伤性的经历有关。如果爸爸妈妈小时候的遭遇让自己产生了负面情绪,大脑的边缘系统就会记录下来,日后一旦遇到相似情境,负面情绪就会被唤醒。
特别补充:心理学上把焦虑、紧张、愤怒、沮丧、悲伤、痛苦等情绪统称为负性情绪(negative emotion),有时又称为负面情绪。之所以这样称呼这些情绪,是因为此类情绪体验是不积极的,身体也会有不适感,甚至影响工作和生活的顺利进行,进而有可能引起身心的伤害。
比如,心理学研究发现:得产后抑郁症的妈妈,她们大部分童年没有得到父母充分的关爱。一旦自己当上了妈妈,在同样的情境之下,悲伤、抑郁等负面情绪被激发,就容易得产后抑郁症。还有些爸爸妈妈,小的时候曾经被自己的父母痛打过,所以留有很多负面情绪的"按钮"。
长大后已成为爸爸妈妈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某件事情时,如果情感反应特别强烈,往往是因为小时候残留的情感没有得到解决与疏泄。
03 如何做情绪的主人
在养育孩子过程中,当孩子发生状况的时候,当爸爸妈妈怒火中烧的时候,该怎么处理呢?
第一、离开情绪现场
生气了,马上就要吼出来了,离开一会,让自己稍稍安静一下。通过深呼吸,让自己平静下来,给情绪的爆发一些缓冲的时间。
第二、跟自己对话
"为什么我会生气/悲伤/焦虑......?"
"我是怎么解释和评价这件事情的?"
"这件事情让我想到什么?"
"这件事情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
第三、尝试把答案用笔写下来
"我对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是否合理?是否值得推敲?"写下来的内容往往就是存在于自己心里的一些"信念"。爸爸妈妈需要判断一下这些信念是否合理。
如果不合理的信念被推翻,事情有了合理的解释和评价,情绪和行为结果自然就得到改变,负面情绪当然也就不复存在了。
爸爸妈妈要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对自己的情绪负责,而不是让你的孩子来为你"买单"。
第四、让自己有一个好的状态
爸爸妈妈请想象一下:当自己状态很好的时候,看到孩子是不是会觉得开心一些,更有亲一亲抱一抱他们的冲动呢?这时候,即便孩子弄脏或者做错什么,是不是也可以一笑而过?
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爸爸妈妈的身体和心灵得到了休息,调整到了一个好的状态,心情自然就好,会有更多正面情绪。
有句话形容说:一个人当最基本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话,容易变得像一头饥困交迫的野兽。如果爸爸妈妈经常处于疲惫不堪、睡眼惺忪、自顾不暇的状态,那么只要稍微有一些状况发生,心中的怒火就会被"一点就着"。
作为孩子的照料者,辛苦是一定的。
但请记得,孩子并不是你的全部!一定要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和家人协调安排好分工,保证自己能够有时间得到充分的休息。
可以的话,安排一小段完整的时间留给自己,例如:喝下午茶看看书,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时间不在于多,能够起到缓冲劳累、调整身心状态即可。让紧绷的情绪得到放松,让情绪承受的弹性大大增加。
同时,父母的自我珍惜,自我追求对孩子来说,也是一个好的榜样。
小贴士:
看完整篇文章,如果爸爸妈妈还是觉得自己处理起来有些难度,可以尝试找人说一说、讲一讲孩子的情况,自己的情绪和感觉。
但请记得,听你诉说的人需要有中立的原则,良好的倾听技巧、理解能力和沟通能力,而不是触动你继续抱怨,哀叹,或火上浇油。
如今,寻求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帮助也是很多爸爸妈妈采用的支持方式。朋友之间聊天形式的沟通,未必能达到疏导情绪的效果。同时,在叙述表达事情时,可能也会涉及到一些个人或家庭隐私不便明说。
当爸爸妈妈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后,对孩子的状况还是需要处理。该如何处理,在下一期的系列文章中会继续跟大家分享。敬请关注!
今日互动
# 您有怎样的育儿困扰?#
写留言,将您的困扰写下来。就有机会获得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分析与点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