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
大意:
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在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秦淮水岸,脂粉凝香。金陵城墙,旧影残光。拨开重重时光,谁又能看到千年前的纸醉金迷?
烟笼寒水月笼沙,游走在光阴之中的秦淮河,自古不乏喧嚣。六朝金粉,繁华靡丽,文人墨客纷纷宿醉于此,听歌女琴弦上的宫商角徵,看舞姬步履下的霓裳羽衣。月夜下,江水上,画舫灯火辉煌,伊人倚窗轻笑,慢点胭脂,娥眉粉黛,眼波流转。那水巷中的青石小路,是谁撑着油纸伞,雨湿苍苔,提裙步阶,悠悠行至小石桥上,双眉微蹙,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只是如今的秦淮,是否还留有千年前的六朝记忆?犹记当年秦淮水畔,“花似雪草如烟,春在秦淮两岸边,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粉影照婵娟”。桨声灯影中,秦淮八艳神韵未消,董小宛、李香君、陈圆圆、柳如是、马湘兰、顾横波、卞玉京、寇白门,一个个名字宛如镌刻在金陵旧梦之中,凭后人回忆。乌衣巷仍在,夫子庙未衰,逝去的却不只是千年时光。
当年的秦淮河,何其繁华。文人雅客和歌伎们就宿在画舫之中,弹琴唱曲,吟诗作画,夜夜灯火通明。文人雅士,谁不爱这销魂噬骨之地?
杜牧夜泊秦淮河岸,临近酒家,听到了从里面飘出来的阵阵歌声,歌女所唱之曲,正是南陈的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刘禹锡在他的组诗《金陵五题·台城》中也有提及此曲: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这首曲子是南朝陈后主为他的宠妃张丽华所写。当年隋军攻入皇城之时,陈后主依旧沉浸在声色犬马之中,日日与张丽华莺歌燕舞,游戏后宫,最后曲终人散,国破家亡。因此《玉树后庭花》被称作亡国之音,和绝世美女张丽华一起,在历史上留下了一笔胭脂色。
张丽华出生在穷苦人家,父亲以织席为业,家境清贫。眼看女儿容貌如此出众,却过着这样的苦日子,张丽华的父母于心不忍,遂把她送入宫中,以求温饱。那一年陈叔宝还不是皇帝,那一年张丽华才十岁,是太子良娣孔氏的婢女。孔氏本身就是位大美女,陈叔宝对太子妃沈氏没什么感情,却很宠爱孔氏和龚氏。曾有一次,他曾对孔氏说:“古称王昭君、西施长得美丽,以我来看,爱妃你比她们美。”可是在陈叔宝眼里比西施、王昭君更美的女人,机缘巧合下却被自己身边的小婢女给比下去了。
那一日陈叔宝到孔良娣宫中休息,无意中发现一位美艳绝伦的小宫女,他心里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便对孔良娣说:“如此天姿国色的女子,爱妃怎么偷偷藏起来,没有让我看见?”
孔良娣怎么可能不知道陈叔宝心里想些什么?虽然不开心,但还是挤出笑脸说:“我觉得殿下现在见到他,仍然太早呢。”陈叔宝不明所以,问她为什么这么说。孔良娣回道:“她年纪还小,恐怕还太过稚嫩,不足以被殿下采摘。”陈后主觉得孔良娣说得不无道理,也就没有再多说什么。此后他心里一直记挂着张丽华,常用金华笺写词送给她。张丽华天资聪颖,怎会不明白陈叔宝的心意?
张丽华究竟有多美?据说她肤如凝脂,白皙如雪,明眸细眉,光彩照人,发长七尺,黑亮夺目。
随着年龄的增长,张丽华越来越明艳动人,也终于嫁给了陈叔宝。后来张丽华生下一子,是以虽出身低微,但还是母凭子贵,在陈叔宝即位后被封为贵妃。原先最受宠的孔良娣,现在应该叫孔贵嫔了,自从张丽华出现以后就被她取而代之。陈叔宝和南唐后主李煜一样,是个爱美人不爱江山的皇帝,他喜欢诗词歌赋,喜欢轻歌曼舞,更喜欢大美女张丽华,他对张丽华的信任和喜爱,在陈书陵叛乱一事上很能体现。
皇家子弟,争权夺位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陈叔宝的弟弟陈书陵想当皇帝,一早就蠢蠢欲动。宣帝驾崩的时候,趁着陈叔宝跪在宣帝面前哭的时候,拔出佩剑朝他脖子砍去。可能陈书陵注定没有当皇帝的命吧,都到这一步了,换做是别人,早成功了。可偏偏愚钝的侍从没有看出他的反意,为他取剑的时候取的也是平日装饰用的木剑。陈叔宝捡回一条小命,但早已吓得魂飞魄散。养伤期间他不许任何人在自己身边,除了张丽华。
能让陈叔宝迷恋到这一地步,张丽华靠的显然不只是美貌。她是个颇有心机的人,懂得察言观色,适时讨好陈叔宝。不仅如此,张丽华的记忆力超人,陈叔宝不善于处理政事,就把张丽华抱到自己膝上,让她帮自己批阅奏折。
陈叔宝和张丽华就这样日复一日在后宫寻欢作乐,国家日益衰败。杨广带领的隋军攻入皇宫的时候,陈叔宝才忙不迭地带着张丽华和孔妃躲入花园一口枯井之中。隋军搜遍皇宫,最后还是找到了他们,放下箩筐将他们三人拉了上来。传说由于井口太小,三人爬出来的时候,张丽华的胭脂蹭在了井口上,后来这口井就被称作胭脂井。
隔了那么多年,张丽华的美丽和她所唱的《玉树后庭花》一直流传着。到了晚唐,统治者昏庸无能,朝廷奸臣当道,一日不如一日,像极了当年的南陈。偏偏在这个时候,酒家之中传出了《玉树后庭花》的歌声,杜牧第一时间就想到了陈后主亡国之事,痛心不已。可惜他一介文人,无力回天,只能将心中的无奈与悲凉寄予笔墨。
秦淮犹在,家国何处寻?唯有河上的脂粉余香中,空留昔日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