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什么?这是无数文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等试图不断给出答案的注定无标准答案问题,包括我们普普通通老百姓,其实无不时刻在回答。
因为没有爱的生活叫生存,叫活着,叫行尸走肉,是所有人在回避的。
爱的经典答案很多,比如:
弗洛姆说爱是要学习才可获得的艺术,
派克说爱是促进心智成熟的意愿,
德国哲学家、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爱是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棵树摇动另一个棵树、一个心灵唤醒另一个心灵,
马斯洛说爱和归属感是生理与安全感足够后必然的需求,较高层级的基础需要。
现实生活中的爱,可能不是这样的理论和抽象,更多是细微的,具体的,琐碎的,习以为常的。如同亲子之爱,朋友之爱,社会关爱,习惯的感受已经没有多少感动,也就因此缺少了感觉,乃至出现种种心理问题。
李克富老师站在可操作角度,在艺术的视野下,给出了非常实用的各种爱的技术,比如:
带心的爱,
爱我就要抱抱我、夸夸我、陪陪我,
爱是陪伴且伴重于陪。
当然这还是总结出来的“说明”,是分析归纳,是接近技术的理论。
“如果心中装进去一个人,就能大大缓解抑郁;如果心中装进去几个人或一群人,就能每时每刻都很高兴。”
“爱的技术有很多种,但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我能够熟练掌握的就那么几种,可以形成文字的我已经涂鸦成诸如《我就是你最疼爱的人》《唤醒被爱》等。”
“虽说“技不压身”,但会多了也实在没有必要,因为像我这样的咨询师已经有了十多年的经验,在需要技术的时候常常能够随时创造,某种程度上真能做到所谓的“随取随用、随用随弃””
为了解释清楚如何具体运用“爱的技术,李老师更有手把手的教授,直接赤膊上阵,这才是真本领,无私心,大眼界,因为一个人分析再牛叉不如一句实用话,理论在实践中有效应用才是真水平。且来看李老师直接给出的实用例子,具体详实可操作:
《爱的技术》:
“您能跟我谈谈被别人尊重的体验吗?”
“是否有不被人尊重的体验或经历?”
“您能体验到我如果不被尊重会是什么感受吗?”(目的在于将其心理能量由攻击自身的抑郁转变成向外攻击的愤怒。)
“您平常如果见您尊重的人,会化妆吗?”
“每天能够为您尊重的人而化一次妆吗?比如,下次我们再见面时,能够看到您另外的样子!”家庭作业:她每天都会在自己的朋友圈中发一张自己化了妆的自拍,有自己的,也有跟丈夫或他人在一起的。
《我就是你最疼爱的人》:
谁是我最疼爱的人?
我又是谁最疼爱的人呢?
还有哪些人是您疼爱的?
而您觉得哪些人是疼爱您的?
《唤醒被爱》:
您觉得您的母亲爱您吗?
您能不能举5个例子,证明母亲是爱您的?
推而广之,您觉得您的孩子爱您吗?
您觉得您的朋友、领导、同事……爱您吗?
您能不能举5个例子,证明您的孩子(朋友、领导、同事)爱您的?
画蛇添足分析总结一句,上述李老师技术归纳为这几个字:山路十八弯,弯弯催人胆,反转再反转,目标豁然现。
弯者,出其不意,引蛇出洞也;
胆者,胆战心惊,视野大开也;
转者,引发兴趣,抽丝剥茧也;
现者,大呼上当,暗自觉察,然桃花源也。
为何这样曲径通幽呢,当然不是闲的腚疼,实乃为了追求有效。看似山路弯弯,却是人之本性使然,沟通很少直来直去,想法原本就是潜在意识,不经婉转引诱如同石缝里的螃蟹,焉肯出来。
把石缝螃蟹引出来就是技术,让螃蟹觉察自明还是外面好,乖乖不再回去就是艺术。
至于“我说的是事实(要求助者化妆),但这样说却完全是一种防御,我担心对方把我的“要求”误解成“挑逗”。”本身就是澄清性质的调侃,没有人喜欢严肃谈话,适当来点调侃才有味道,如同周末刚刚听得上海交大教授做的“如何讲好课”专题报告,果然厉害啊,希望尽快整理后和大家分享(友情提示,感情兴趣的朋友可关注微信公众号“明白四达”)。
解释“为什么说愤怒是比抑郁更有益的心理保护”也不难,抑郁指向自我,如同掉进坑里的人,沉浸在哀伤无力自拔,而愤怒指向的是他人,在“你我”内外之间已经产生了关系,关系就是新链接新思维,心理能量转移释放才能看到自己,自然更加有益于心理保护。
作业:(1)谈谈您对“我说的是事实,但这样说却完全是一种防御,我担心对方把我的“要求”误解成“挑逗”。”这段话的理解。(2)为什么说愤怒是比抑郁更有益的心理保护?(3)复习《我就是你最疼爱的人》《唤醒被爱》等!